第116部分(第4/4 頁)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蕩與靜謐,霧的生騰與悽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蕩神迷,令神仙流連忘返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武當派興起於前朝;由張三丰與朱雨航合力於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武當派時的劉虯;就解官辟穀於武當,晉太康中有謝道通辭官入道,西上武當於石室中結茅修煉;唐太宗時姚簡曾為武當節度,後已隱居武當,五代宋初的陳摶已曾隱居武當,誦》於武當五龍觀,又隱居武當九室巖服氣辟穀二十餘年之久,元代有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當提點'即道官';元末,武當山遭兵焚,至明,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費銀計百萬,歷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並賜名‘“太和太嶽山”。
成祖朱棣還問張三丰“吾欲學道,誰最樂者?”三豐對答:“食美嗜,遺通利,極樂事。”後又為成祖療病,深得成祖信服,於是,張三丰名聲名大振,武當山由此大興,並不斷髮展壯大。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又號玄玄子,因衣裳褸爛,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元時曾於河南鹿邑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曾至陝西寶雞金臺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煉,修煉內丹之術,如武當派武當內家拳,內丹睡功,陰陽調息功,築基功等,他創立的武當道最大特點是:
一、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諱而改稱“玄武”,為北方七宿即鬥、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穩定,又為中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為道教所供奉,更為武當派崇拜。
二是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張三丰內家拳取道家以靜制動,融合道教內丹煉養、無為、虛靜、柔弱、自然於武術中,形成貴柔尚意的獨特風格,實為內丹氣功與武術的融合,晚後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從武當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的。
三是武當派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認為道統生天地人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並強調: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