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1/4 頁)
老爵爺和老太太都知道,一旦參加會試,於華就算進不得一甲,二甲也絕對在榜,不然的話,怎麼入殿試,在聖上面前亮相,怎麼找由頭給於華指婚?
不過,他們誰也沒想到,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
剛轉過年,會試還不曾開考,邊關告急,謝昆和於華身為謝將軍的親兵,請旨離京去邊關了。
作者有話要說:最近狀態不好,第三卷收尾總是收不利索,親們見諒~~
☆、第116章 :
聖上看著手裡謝昆和於華的兩本摺子以及太子請求廢儲的請罪書;在準與不準間遊移不定,他神色糾結,細細打量之下竟是帶了幾分預料之外的懊惱。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這邊關告急的局勢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造成的。經查,邊關戰事起於年前;太子早就得到了訊息,可他卻隱瞞不報;擅自壓了下來;這般目無君主;難免就犯了聖上的忌諱。
謝爵爺二十歲就去邊關;至今也已經二十年,他這一輩子;倒有一半的時間在吃邊關的沙子;連謝昆這個初出茅廬的都能看出邊關潛在的危機,他這個戰場上的老油條又怎麼會看不出來。年前入冬後,邊關出現大批異族流民,這流民雖然不是臉色紅潤,膀大腰圓,但也不是災年面黃肌瘦的樣子。謝天亮察覺有異,緊急送了摺子呈情:恐怕戰事將起。
可這摺子入京後,因信封上沒有加急字樣,監國太子覺得邊關一直很安穩,加上對軍事一知半解,便擅自開了摺子。他見謝爵爺的摺子裡既沒有要求增兵,也不曾要求糧草,只是告知京城,邊關戰事將起,便潸然一笑,認為不過是謝爵爺的猜測,不值得恐慌,便私下裡批覆了摺子,表示朝廷已經知道了,而後勉勵了幾句。
謝爵爺收到批覆也不曾多想,他稟的隱晦,朝廷回的乾脆,便以為京城已經著手準備了。既然是有了後盾,他也就無顧忌地開戰了。
不得不說,太子初初監國,對護持王朝的四個爵府知之甚淺,一點默契也沒有。
謝爵爺性子沉穩,因手裡握有兵權,從不敢誇大事實,唯恐聖上認為事平後他誇大軍功,收買人心。所以只會將大事說的委婉一些,他說‘恐戰事將起’,那就絕對是要起了,只差戰鼓鳴了。
聖上一向不喜太子,所以在許太子監國的時候,並不曾交代這些。這摺子若是落在聖上手上,聖上便會著戶部儲糧,兵部招兵厲馬,太醫院收新人,以防戰事持久,人力物力的損耗。這是他上位多年之後,與謝將軍磨出來的默契。
偏偏太子自以為是,不想因為謝爵爺的猜測引起朝廷恐慌,便想著私下裡告訴聖上此事。可臨近年關,事情繁雜,太子唯恐監國有失,大到祭天禮儀,中到各方納貢,小到外地官員回京續職,熙熙攘攘的事體,無不親力親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顧得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連科舉的結果都晚了一個月才公佈,事情一多,謝爵爺猜測的戰事,就被太子當成的小事,拋在腦後了。
太子其人,憨厚實誠,卻無野心無大才更沒有遠見魄力,若是大盛王朝安穩,他作為守成的君主絕對綽綽有餘,比四皇子更適合坐上那個位置。可亂世將起,短視的太子就不再是最佳的繼承人。聖上也是看透了這一點,從普安寺回宮後就有心廢儲,只是苦於找不到藉口,才一直拖延了下來。
這換儲的決定雖然有聖上的私心,但也是大勢所趨,情勢所逼。眼下好不容易有了藉口,可聖上卻又不能廢儲了,邊關已經不穩,若是換儲,那些鐵桿的□□必將鬧起來,四皇子年紀尚小,並不曾展示驚人才華,只怕拉籠不到旁人。那如此一來,就會引起動盪不安,內外交加,得不償失,實非立足之策。寵妃妖嬈之生死相隨
只是,這太子卻算是個妙人,在聖上經過多方考慮,都放棄此時廢儲後,他上了個請罪書,從各個方面分析自己的劣勢,將自己說的一文不值,只差直說——若是父皇不廢了兒臣,便是愧對列祖列宗。
聖上看的都氣笑了,他早就知道太子沒有大志向,若是四皇子表現出有心儲位,太子怕是巴不得順勢下臺。俗話說的好啊,三歲看老,聖上還不曾立儲就知道慕容豐實非最佳人選,憨厚膽小少魄力,沒有絲毫的九五之尊的氣魄。可那時候他膝下只有這麼一個兒子,諫官紛紛上書,為了朝堂安穩,才不得已將唯一的皇子養在中宮立為太子。
等四皇子呱呱墜地,才華初現,他就開始糾結,可太子無過失,哪能輕易易儲。倒不如留著太子做四皇子的磨刀石。直到智淺批出亂世,他才下定了決心廢儲,因為太子的品性,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