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按弘治三年時朱佑樘曾經制定的蠻夷入貢規定:韃靼許一千一百名入關,四百名入朝;瓦剌許四百名入關,一百五十名入朝。韃靼方面雖然知道這六千多人想要全部入關不太可能,卻還是要求儘可能的多帶人入朝,考慮到這些使臣裡面有達延汗伯顏猛可的小兒子旭烈孛齊,而韃靼久不入貢,此次朝貢對於明廷還是有很大意義的,禮部與兵部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最終決定允許他們二千人入關,五百人入朝。
旭烈孛齊在韃靼的地位便相當於是伯顏猛可的繼承者,他的哥哥是個殘廢,若無意外日後的汗位必當由他繼承。他自幼跟隨其父征戰沙場,饒勇善戰騎射精通,十五六歲的年紀便已經成為伯顏手中的一元猛將。
人家的太子這麼厲害,堂堂大明天朝的太子自然也不能失了威風,雖然太子還年幼,但總不能在來了使臣的時候還處於被關緊閉狀態呀,於是在朝臣們的強烈請求之下,朱佑樘只能無奈地將兒子的軟禁令解除了。
旭烈孛齊的身材十分高大,才十六歲多的年紀卻已經有成年人的個頭,估計有一米八左右的樣子,朱厚照有些嫉妒的看著他,這樣的身高是他在上輩子怎麼都沒辦法突破的,那一厘米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讓他鬱悶了很久呀。
旭烈孛齊的長相不像中原人那麼精緻,帶著極富男人魅力的狂野,他標槍般筆直地站在殿中,渾身的氣勢凌人,由於年齡讓他還沒辦法掩飾本性中囂張狂傲,如同一把無鞘無柄的利刃,寒光閃閃刺人眼目。
一旁有禮官將韃靼上貢的禮品一樣樣報出來,朱厚照無聊的聽著,韃靼部落的生活並不富有,這些上貢的禮品裡面能夠讓人看得上的,估計也就只有那些戰馬了。
他閒著沒事就打量著朝中的眾生百態來,明朝是個極端講求禮制的朝代,官員們上朝時禁制交頭接耳,官帽上也有著長長的帽簷遮住雙耳,雖然也覺得無聊但是卻沒有多少人走神,那些文官只是用著自持優越的眼神看著那些使臣。
朱厚照心中冷冷一笑,這些短視的人總是自以為是地以為天朝強大,重文輕武遵循禮制,卻不知道強大的國力才是守護國家的根本,現在他們看不起這些蠻夷,卻不知道日後反而會像富有的宋朝一樣被關外民族所滅。
朱厚照對於明朝的滅亡沒有什麼感覺,一個朝代的衰亡是歷史的必然發展,憑他一己之力雖然可以改變一些歷史,但是卻也管不到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情。他偷偷抬頭看了一眼坐在龍椅上的父皇,暗暗地想,若是父皇知道自己這一心想振興的國家日後還是會消亡不知道有什麼想法?
像是感覺到他的視線一樣,朱佑樘幾不可察的挑了挑眉,眼波流轉,微笑著溫柔地看著他的方向。
朱厚照偷偷瞪他一眼,身為皇帝還在龍椅上開小差!他微微鼓著腮幫子連忙掉頭,不自覺地在大大的袖子中玩著手指想,也許改變一下歷史也不錯,畢竟那被鐵槍大炮撬開國門的百年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恥辱。
冗長而又俗套的接見終於隆重卻無聊的結束了,朱厚照在心中舒了口氣,終於可以回去休息了。這種只有父皇一個人可以坐著的朝會,果然還是少來參加幾次為妙!
“皇上,聽說大明天朝奇人異士頗多,諸位大臣也都是文才飽滿之士,小臣最近看書時,發現一些晦澀的詩詞十分難懂,所以特地想求教一番!”旭烈孛齊突然上前一步行禮道,他的聲音剛過變聲氣還帶著一些尖銳,卻渾厚明亮,字腔正圓地漢語讓人不由得對他多了幾分好感。
殿中一片譁然,如此突然的事情實在少見,明廷與韃靼年年交戰,這個時候問的問題必定存有幾分刁難,一些大臣都不禁皺起了眉頭,不悅地盯著大殿中央的少年。
朱佑樘的眸光冷了幾分,看著那桀驁的少年淡淡地道,“有何難題不妨說來聽聽,朕想這滿朝文武必有知道解答之人!”
“多謝皇上!”旭烈孛齊彬彬敬敬地行了個禮,繼續道,“小子在學漢話時看到過這樣一首詩,詩中雲: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隻碗,恰巧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嘗一碗羹。請問先生能算者,山中寺內幾多僧。這詩詞不算工整,也許在天朝並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小人實在好奇最後那句所提之問,究竟寺廟內是有多少僧人呢?”
他的話音一落,殿內的文武大臣們臉色都變了,這雖然是首詩,考的卻是算術,明朝重文八股風氣最重,朱佑樘提拔的這些文臣閣老雖然都還是有些真才實學,甚至有不少都是文采出眾者,但是說起算術卻沒有幾個研究得深刻的。這就等於要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