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 頁)
,金達又帶著他的隨員離開了
望著金達遠去的背影,徐士遠憤憤道:“這個金達太目中無人了,袁大人已表明京張鐵路不用外國人,他還要自以為是???”
詹天佑笑了笑,說道:“你也別不服氣,金達在大清國修了二十多年的鐵路,不管是在李鴻章大人時期,還是在袁大人手下,都成功主持過一些大型鐵路工程,朝野對他的技術能力和職業品格都沒有人懷疑,此前,袁大人也告訴過我,請金達也測量京張路的有些線段,這說明袁大人對金達並不懷疑,倒有可能是考慮到這一帶山路的險峻,對我們有所顧慮,雖然對外說不用外國工程師,但袁大人會把金達作為一個最後的押寶。”
張鴻誥有些沮喪地說道:“袁大人應該相信我們自己人,而不是外國人,比如海關的赫德,就算他人品尚可,但縱觀世界各國,哪有海關掌握在一個外國人手裡的?”
詹天佑說:“我在美國留學時,那裡的老師與家長也是很善良的,當時住在我們哈德福駐洋肄業局附近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先生,也是一個很典型的有正義感的西方人,當朝廷要我們提前返國時,他還與耶魯大學的校長樸德等人給我國的朝廷聯名寫信呢。西洋人中也不缺正義之士,所以當初義和團見了洋人就殺,這就有點過頭了。”
徐士遠說:“外國人有正義是好的,可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自己人爭氣啊。”
詹天佑望向一直被自己撂在一邊的徐天寶,說道:“徐老闆,不好意思,把你晾在一邊那麼久,剛才你所說的,能造出挖掘機器的事情,真的可以做到嗎?”
徐天寶一拱手,說道:“可以,徐某一定不會辜負大人的信任。”
詹天佑說道:“錢,大清有。人,大清也有。大清唯一缺的,是時間呀!”
&&&&&&&&&&&&&
金達所說的專業的挖掘機械,其實就是蒸汽鏟。1833年,美國費城的鐵路工程承包商威廉?奧蒂斯(WilliamOtis),著手研製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挖掘機。1835年,第一臺蒸汽機驅動的單鬥挖掘機制造成功。這臺挖掘機採用半迴轉、軌行式、鐵木混合結構、桅杆大臂結構類似起重機,鬥杆裝在大臂上,挖鬥裝在鬥杆上。蒸汽機驅動捲揚機透過鏈條和滑輪組升降挖鬥,負責伸縮鬥杆的齒輪也靠鏈條傳動。機器兩側各有一人,用繩牽引實現大臂的迴轉,同時還負責操作挖斗門閂。整套挖掘裝置包括蒸汽鍋爐,全部安放在四輪鐵路平車上,外形就像蒸汽火車頭前面加裝了起重臂式單鬥挖掘機。這臺挖掘機透過不斷延伸鐵軌實現帶狀開挖,每小時挖掘量約為35米立方米,比較適合鐵路工程建設,因此人們稱之為鐵路鏟。
1837年,威廉?奧蒂斯研製的第一臺“費城鏟”投入鐵路工程建設。然而遺憾的是,奧蒂斯沒等改進自己的設計,便於1839年英年早逝,時年26歲。就在這一年,奧蒂斯發明的蒸汽鏟正式獲得專利。但是早期的蒸汽鏟,由於迴轉機構僅僅在前部吊杆的部分,迴轉角度有限,還得靠人力實現;蒸汽機功率也不大,挖掘力小,鬥容也小,動作也不會很快;需要加煤加水,還需要不斷鋪設軌道,整體的效率是很低的。再加上當時人工相當便宜,和奧蒂斯家族嚴格的專利保護,這種蒸汽鏟未能大規模應用。威廉?奧蒂斯死後,“費城鏟”的生產陷於停頓,直至19世紀50年代以後,奧蒂斯家族才重新開始生產,但產量很少。
奧蒂斯的專利過期後,很多公司進入這一領域,此時各種建設對蒸汽鏟的需求也急劇增加,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蒸汽鏟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並不斷得到改進,應用於露天礦剝離。1880年出現了第一批以蒸汽式拖拉機為底盤的半迴轉式蒸汽鏟。這一時期,在美國大湖地區,特別是俄亥俄州湧現了眾多蒸汽鏟廠商,主要包括Bucyrus、Marion、P&H、LinkBelt等。此外,歐洲也有了自己的蒸汽鏟廠商,如德國Demag、義大利Fiorentini、英國Newton&Chambers等。這一時期,歐美國家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已經完成或接近尾聲,原本用來修築鐵路的蒸汽鏟,被應用到開挖運河、礦山等其他領域。
所謂日本公司擁有專業的挖掘機械,其實也就是日本人從歐美購買了機器而已。而金達作為英國人,之所以推薦日本公司,只不過是基於英日同盟的條件反射而已。
一回到元寶山,徐天寶立刻下到主控室,開始查閱有關挖掘機的資料。作為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徐天寶下定決心,一定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