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第3/4 頁)
雖然,在20世紀的20年代還談不上全球一體化或者全球政治、全球戰略這樣的名詞,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英法美等大國對全球政治的干預和控制。
英法美對日本突然出兵中國是極為不滿的,但是也只是不滿而已。主要到不是因為想為中國抱不平,只是因為日本的軍事行動嚴重干擾了他們利用中國扼殺紅俄的計劃。在長時間的論證之後,英國首相、法國總統和美國總統一致認為紅俄對全世界秩序的破壞和資本主義世界的危險遠比中國來的大的多。英法美之前的放任,只是想摸一摸中國和日本的底。現在仗達到這個份上,英法美坐不住了,尤其是英國。中國在中亞的擴充套件直接影響了它的利益,在於英國看來,作為遠東第一強國的日本和遠東第一大國的中國之間,必須有一種戰略平衡。現在,如果放任中國繼續敲打日本,那麼這種戰略平衡將很快被打破。
位於東亞的鮮半島對於任何一個想控制東亞,尤其是東北亞的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國與鮮半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自遠古以來;居住在大陸和半島的先民就有許多來往和聯絡。古代中國與古代朝鮮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已有三千多年。而朝鮮最早的國家;就是中國的移民報所建的。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紂王無道。周朝趁機消滅了商朝。商朝的一個貴族;名叫“箕子”;他不願意當西周的臣子;於是率領500商朝人;逃道朝鮮去;建立了朝鮮半島上第一個國家,稱之為箕子朝鮮。至箕子的兒子當政時候;向周朝稱臣納貢。從那個時候其;朝鮮是中國的屬國。在隨後的3000多年的歷史時期裡;出現在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均做過中國的屬國;也曾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設立郡縣。
也正是從那時起;歷代中原政權都對這個千年屬國承擔著母國的責任;公元663年初;日本天智天皇傾其國力;派出三萬餘軍隊入侵朝鮮。663年8月;日軍進入白村江河口。嚴陣以待的唐和新羅聯軍;派出170戰艦迎戰。日本諸將輕視對手;自以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向大唐堅陣起進攻。唐軍以逸待勞;巧施包抄合擊之術;予以反擊。這一戰直殺得日月無光;海水染紅。唐軍“四戰而捷;焚其艦四百”;日軍潰不成軍。《日本書紀》載“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眾;不得迴旋。”經此慘敗;日本試圖在朝鮮半島上擴張勢力的野心成為泡影。
九百餘年後,當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日本後;其野心空前膨脹;試圖圖謀大陸;飲馬黃河為達到侵入大明的野心;矛頭直指鄰國朝鮮;試圖把朝鮮的三千里富饒江山變為日本的一個行省;使之成為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橋頭堡。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企圖在亞洲實施它的大陸政策。
而對日本的大入侵;無能的朝鮮不堪一擊;在朝鮮舉國上下在陸地上潰散而逃、臨滅國之危時再一次身母國大明派出使節求援;患病而二十年未曾出朝的萬曆皇帝卻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一錘定音:宜速救援!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始至萬曆二十六年結束;歷時七年;明朝動用了以遼東鎮為主力的精銳部隊過七年的奮戰;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當時針進19紀中葉東亞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大門敲開;中國、朝鮮、日本先後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滿清和朝鮮的保守與日本明治維新改變了遠東三國的命運;至19世紀中後期初積家底的日本再一次把矛頭直指鄰國朝鮮;朝鮮是日本實現大陸擴張政策的突破口和跳板。
此時的已淪異族奴役兩百五十年中國;滿清政府則是“英之於緬法之於越;倭之於琉。皆自彼難中國多事之秋;興滅繼絕力有不逮”;在幾十年內中國千年家底悉數賠盡;藩屬國依次淪亡;天朝顏面盡失;滿清無論是在面上還是傳統的宗藩禮法上;都不能坐視同樣的局面出現於朝鮮。為自身的國際地位、世界威望;滿清也要都要力爭保住朝鮮;竭力控制住這一最後的藩屬。
光緒二十年,以日本艦隊偷襲豐島清軍運兵船“高升號”為標誌,甲午戰爭爆發,此戰清軍精銳盡喪,十年餘年所建北洋水師盡沒,這場戰爭以滿清戰敗割地賠款宣告結束,自此中國失去了最後一個,亦是最為悠久地三千年之藩屬國。
1895年,清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地朝鮮朝廷宣佈終止與清朝地冊封關係。1896年。朝鮮王國高宗李治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地“保護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