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小雙”
無雙用力擋開那隻手,不想理他,轉身默默走到廚房,生火,熱鍋,叮叮噹噹地大半夜開始蒸飯。王孟英知道自己惹她惱了,亦步亦趨跟在她身後遞個油鹽,不敢吭聲。無雙盯著柴火,火焰的溫度灼得眼睛生痛,幾乎令她淚流滿面。她吸了吸鼻子,賭氣般地塞了更多柴禾進灶膛
熱好飯菜,王孟英老老實實坐下來開吃,他也確實餓得慌,大口大口地很快吃完了。
無雙盯著他吃完,方才撿起他寫的稿子。書稿上寫著幾個小篆字,《隨息居飲食譜》。
這本書是中醫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食療養生著作,王孟英根據以往歷代文獻記載,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一共整理了三百三十多種食物的食療養生價值,譬如,在果類裡邊就論述了“梅、杏,桃、李、慄、棗、梨、木瓜、石榴”等五十四種水果的養生價值。
無雙以前一直以為這本書一定是在桌前擺滿了山珍海味的情況下寫的,沒想到,原來這本書是在王孟英餓著肚子、吃著糠的情況下寫的。她心裡十分不是滋味。
她唉了一聲,潸然淚下,“人生太苦了。戰亂紛紛,整天看著成千上萬的人逃難、死亡。世道為何如此亂?老百姓為何如此不幸呢?”她哽咽著,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光明。
王孟英心有慼慼焉,默默地擁抱她。
夜深寂寂,風聲細碎,燭影搖曳。
“你辛辛苦苦寫書,在這個亂世,有誰會看呢?”她低聲問道。
王孟英豁達一笑,“不要灰心。我自己並不覺得苦。我會把書好好地寫下去,不會放棄,因為我的書不是為了現在的人寫,更多為的是後世的人民。天下遲早有一天會國泰民安,老百姓衣食無憂。我的學問到了那時絕不會白費。”
無雙抬起淚眼,緊緊握住他的手:“會的。一定會有那一天的。”一百年以後,你的書就能發光發熱,造福於百姓了。
第二天,無雙把孩子託付給王士濤照顧,自己跟隨王孟英下鄉看病人。因為家裡養不起,定宜和另外兩個女孩已經送到婆家完婚了,剩下兩個小的尚不用太多操心。
夫婦倆深入民間鄉里,早出晚歸,盡心盡力幫助窮苦人民。
後來,王孟英的生活越來越窘迫,實在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了。於是在朋友的一再勸說下,他將家眷託付給了四女兒的婆家,揮淚辭別,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謀求生路。
他到了上海,沒有地方住,還是一個開紙號的朋友收留了他。王孟英本以為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安頓下來,不成想第二天門口就堵了一大堆的人,都說是來請他看病的。
原來,此時王孟英出版的醫術已經流傳得非常廣了,上海好多人都看過他的著作。那些達官貴人們一聽原作者來了,馬上蜂擁而至。
這當中,有一位上海的超級大富商,姓陳,家財萬貫,有錢得不得了。他也來請王孟英給自家千金看病。陳富商的女兒只有三歲,患了腹瀉,忽冷忽熱,止不住。上海所有的名醫治療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效果。
那些醫生想,這個小孩現在已經虛了,虛到什麼程度?虛到肚子已經軟了,四肢抽搐,涕淚全無,一哭起來眼淚和鼻涕全都沒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津液已經傷了。
醫生說這麼虛,咱們給補補陽,於是就用了補陽的藥,這藥下去以後,這個小孩子很快就開始神智不清了,然後這醫生說補陽的藥不行,我們再來點寒涼的藥,又用了一些寒涼的藥,結果這小孩子的病更加重了。
陳大老爺氣壞了,那是他的寶貝女兒,又不是試驗品,你們不能這麼做試驗,先用熱藥,熱藥不行我們再用寒藥,兩頭堵這哪行啊!
他把醫生趕走了以後,一籌莫展,正在這個時候聽說王孟英來了,他樂壞了。王孟英他是早有耳聞,那可是大名醫,於是就託人把王孟英請到了自己的家裡。
王孟英來了以後一診斷,表情輕鬆。這個小孩沒有那麼重。
他說:“令愛就是一個食積,吃的不好,吃多了!”
不會吧!陳大老爺十分懷疑地看著王孟英。就算您是大名醫,那也不能這麼輕鬆的來看這個病啊!我女兒都病成這樣了,人人都認為快病危了,您卻說這就是一個吃多了,也太不當回事了吧!
王孟英胸有成竹:“您仔細想一想,令愛一定是什麼東西吃多了!”
陳老爺就開始仔細的想,忽然想到一個可能。因為母親去世的早,他女兒沒有奶吃,陳老爺就喂她吃很多的龍眼和棗脯,想給她補一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