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第八十三章
臺灣終於得以平定;施琅還是很能幹的;做為第一任福建水師提督以及臺灣省巡撫;他上書朝廷,希望皇帝能夠派兵在臺灣駐守。福臨准奏,並採取屯兵與民兵相結合的方式;這還是當年在黑龍江的時候濟度發明的,事實證明相當有效。
但是,同樣的方法,用不同的人來實施,效果就會大為不同。施琅在福臨的印象裡一直是個能幹的,沒有想到他還是個貪的。
他上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計臺灣“無主”的田產;然後統統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誰有反對意見,那麼這戶人家的兒子便會被編入“民兵”名單,扔到軍營,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愛子如命的,誰敢因為田地而放棄自己的兒子啊,於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幾乎佔據了南臺灣已開墾田地的一半之多。這就算了,臺灣許多漁民是沒有地的,他便向漁民們索要“規禮”,不然的話,也是同樣,將他們的青壯年統統弄到軍營裡面去。
這就算了。因為臺灣北部貿易繁榮,港口眾多,他又在市場抽稅。原本臺北港口是免稅的,過往商旅都愛在這裡做買賣,這一下子抽稅了,稅收還不低,直接導致了臺北港口的衰敗,以及,運入內地的東西價格猛漲。
對滿洲貴族來說,百姓生活好壞跟他們沒有多大的關係,可舶來品價格高漲,這問題就大了。每年京城裡,皇帝聖壽,太后聖壽,皇后千秋,攝政王千秋,四大送禮高峰明晃晃的擺著,還有端午、中秋、過年三個大節的節禮,這還不包括平時誰家嫁姑娘誰家娶媳婦誰家長輩過生日走的人情。總之,在京城開一個禮品鋪子絕對是穩賺不賠,所以,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親貴族們的手裡,因此,漲價了,第一批受到影響的就是他們。
彈劾施琅的摺子也開始雪片一樣的飛上了福臨的案頭。福臨很是不解。在他看來,施琅是個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內熱的人,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情來?因此,他招了陳永華入宮,想從他嘴裡問出個大概。
陳永華本打算依舊是來個一問三不知,奈何福臨的態度相當溫和,問的也是臺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日常的經濟來源。
陳永華是個有大抱負的,也是真心為臺灣百姓著想,便想著在皇帝面前多說些好話。可惜他又是個在政治事務之外就不善於表達的人,讓他聊天簡直是千難萬難。他想了想,鄭重的回答道:“臺灣百姓一向淳樸,南部以耕田為生,北部以出海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獵種田出海樣樣來得。”
福臨問道:“朕當時免了北部港口的稅收,如今繁華非常吧?”
陳永華點頭。這一點上,他不得不感謝皇帝。有了港口,便有無數的人過來做生意,還有許多洋人,帶來的商機無數。開客棧的,開飯店的,做小買賣的,很快,臺北港口便繁榮起來,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福臨嘆一聲,指了指桌上的摺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稅,且用話恐嚇百姓。朕本想讓臺灣屯田,農忙時耕種,農閒時轉民為兵,省得再有海盜和不長眼的洋人來打咱們的主意。偏偏,這個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給浪費了。”
陳永華氣結,站起身來,對著福臨一躬到地:“還請皇上憐憫臺灣百姓,聖明燭照!”
福臨冷笑一聲:“這些人順從鄭經反於朕,朕若是再施憐憫,豈不是讓天下人都明白朕軟弱可欺,隨便造反,都不用擔心有什麼責罰?”
陳永華噗通一聲跪了下來,還是那一句:“懇請皇上憐憫!”
福臨道:“不是朕不願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陳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對臺灣如何,可那裡的民眾卻不念著朕的好,一心想著造反。卻不想想,若不是朕,他們還在荷蘭人手底下討生活呢。又說朕是蠻夷,朕再是蠻夷,也是國人,偏偏這些人,不願意跟著朕過日子,反而喜歡西洋番邦?”
這話說得重了,陳永華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他當年是攛掇著鄭經造反的,皇帝這話好像在戳他的心窩子,說他不知感恩。
福臨下了最後結論:“既然臺灣眾人寧願為番邦家奴,那就算了,任由施琅折騰去吧。”
這一句話把陳永華砸得不輕,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府,也不知道自己在路上有沒有撞到什麼人。到了家之後,他立刻就癱坐在椅子上站不起身。
施琅的政策他也聽說了,很是為臺灣焦急。他還知道,施琅規定廣東福建沿海軍民渡臺,並不許他們攜帶家眷。這樣長久下來,臺灣民眾生息便成了一個大問題啊。他知道,皇帝一心想要他投降。可他忠於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