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就是開封。但作為首都,開封的地理條件是不太理想的。它無險可據,不像長安有黃河與秦嶺做天然的屏障,甚至也不如洛陽,西有函谷,東有虎牢。開封,則暴露在黃淮平原的北部,從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長驅直入。當年孫臏圍魏救趙的作戰計劃之所以能夠奏效,就是由於充分利用了開封(大梁)的這個弱點。第一個將開封定為帝都的是後梁太祖朱溫(這個人名聲很臭,以至後梁長期被後人視為偽朝,直到歐陽修寫《新五代史》時,做了長長的說明來解釋何以要把後梁列入正統,後梁的地位才被承認)。石敬瑭建立後晉,又把都城搬回開封。他的兒子石重貴不甘心在契丹人面前稱孫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打頭陣的先鋒是後晉降將張彥澤。張帶著遼人進入開封大肆搶掠殺人,給開封造成很大的損失。耶律德光後來以剽掠罪把他處決,開封百姓爭著從他身上割肉吃,只能解恨,損失卻補不回來了。契丹人嫌中原太熱,住不慣,他們除了“打草谷”,並無意直接管理中原。過了兩個多月,耶律德光在開封舉行了建國稱帝的儀式後,撤軍北還。到北宋立國時,趙匡胤接手的是一個狹逼、敗破的開封。
趙匡胤認識到這侷限,不止一次地產生過遷都的構想,他想先遷到洛陽,再遷到長安。但趙光義並不認同,反駁說:“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險,秦據關中,苛政虐民,不二世而亡。”這句話當場令趙匡胤為之語塞,事後他對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他是武夫出身,卻很有政治頭腦,深知政事與兵事兩者的關係不容易處理好:窮兵黷武一定帶來民生疾苦,而武備不修最終會陷於內患蜂起、外釁叢生的危險局面。面對著趙光義這個“在德而不在險”的命題,並不以為然,卻很難反駁。於是,遷都之議被擱置下來。後來為了拱衛京城宋朝不得不著力建設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禁軍,集中駐屯在京畿及要衝之地,龐大的軍費開支給北宋百姓帶來不堪承受的負擔。金人來了卻沒有起一點作用。但開闊的地形和便利的水運造成了開封的繁榮。(有大大說小弟在正文中說了太多廢話,但人有所長,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對歷史精通,小弟只有用最短文字來描寫)
這天結束了朝會,可大臣們沒有散去,他們和真宗一樣,眼巴巴地在等一個人呢。原來石堅兩隻船第二次補充供給的時候,已接到早候在碼頭上官員的通知,說要叫他們加快速度,皇帝在宮裡等得著急,還送給那兩個公公幾隻信鴿,好通知行程。
這回連范仲淹都吃味了。可石堅依然寵辱不驚,每天抱著書籍苦讀。他們都沒有注意到有一個人看到這情況,特別是看到石堅的舉動,卻隱隱泛上了憂色。
過了一會兒,開封府尹派人進宮稟報,說小石學士船停在汴河上,不敢靠碼頭了。開封府自趙匡胤定都後,經過了三次擴大,分成三城,第一城為內城,又叫皇城。第二城為舊城,週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第三城為新城,建於祥符五年,也就是石堅穿越的那一年,週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汴河下游的碼頭就是在新城的通津門。兩個公公怕皇帝著急了,一路飛鴿傳書不息,可訊息也從皇宮洩露出去。現在京城裡許多人都知道石堅的行程,知道他今天到達開封,全湧到通津門來觀看。你想想,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做出那麼多的大事,連皇帝都好奇,況且這些小老百姓。石堅看到這種情形,立即叫船停下,在河中拋錨。
可是岸上的人還不斷地衝這兩條船指指點點。老太太頭上都冒出汗來,她撫胸說道:“我的媽呀,原來京城的人也這麼熱情。乖孫兒,象這樣下去,你也不能出門了,可上朝怎辦?”
石堅知道他是初來乍到,時間一長,就沒有人感覺稀奇,也不會出現這種情形,不過眼下這情況還得解決。他叫水兵拿著印符到開封府求救。
真宗聽了,微笑,說:“都是皇城子民了,也跟著那揚州人學,成何體統?”
大臣們都想笑,心說:你還不是和他們一樣。
真宗叫殿直楊文廣帶著一隊禁軍騎兵去保護石家祖孫。
看到有官兵來到,石堅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吩咐船上水兵將船靠上碼頭。
當石堅聽到來的人是楊文廣時,大為驚訝,問:“令祖可是楊老令公?”
楊文廣一愣,什麼楊老令公?
石堅反應過來,一拍頭,那是劉蘭芳說的小說,他改口道:“令祖可是楊太尉楊無敵?”
提起家祖,文廣也是一臉祟敬,說:“正是家祖。”
石堅連心忙施了一個大禮,說:“原來是英雄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