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部分(第3/4 頁)
之後,越琢磨,越覺得這對村裡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楊崇貴積極地為董其牽線搭橋,鼓動墨鶴年把他在米國的先進耕種理念傳授給村裡的農民,這才有了他們在村裡實地考察,和墨鶴年的激情演講。
墨鶴年的建議,確實是讓董其頗感心動,但農用機械可不便宜,況且,每個家庭裡的田地也並不多:“現在大家種田雖然辛苦一些,可是人手還是足夠的,用了這機械之後,剩下的人不幹活,不也是浪費嗎?”
“種田騰出來的人手,可以改做別的事情,比如到城裡打工……”墨鶴年說道。
“到城裡打工?”董其皺了皺眉頭,“這些娃娃,讀的書不多,到城裡能幹什麼?”
五道口村因為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相對鄭家村那些靠近縣城的村莊來說,就更加封閉一些,村裡的年輕人大多數最多是到過縣城,遠了的大城市都沒有去過,而且確實家裡的農活都幹不完,外出打工的人很少。
不過也不是沒有這個念頭,李舒坡、穆長安跟楊歡的這一代年輕人,就比較嚮往城裡的生活。像楊歡在縣城裡讀書,一心就想跳出這個小圈子,到更大、更漂亮的城市去。
如果沒有楊軼,她可能也會成為一代廠妹……
而李舒坡和穆長安他們雖然還沒有跳出去,但在平時和楊軼的聊天中,也經常詢問著外面花花世界的新鮮事,一臉的渴望。只是可惜,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幹啥,只能在一天天的忙碌中迷茫著。
空有探險的渴望,卻沒有探險的目標和能力……
楊軼在一邊聽到他們這番對話,便忍不住插嘴道:“村長,能幹的活太多了,您如果去沿海的大城市看,那些工廠裡,工地上,還有市場、各種小店,都有我們農民兄弟在工作。雖然城裡確實沒有田給我們種,但大家只要肯學、肯賣力氣,找到工作就不難!農民工進城,是現在一大趨勢。”
楊軼這個在外面闖出名堂來的“自己人”,說的話還是比較有分量的,他說完,旁邊幾個村民都陷入了沉思。
其實,楊軼過年時候回來,也是走入了思維的死衚衕。一心想著修路,修好了路,大家就有了出路。
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墨鶴年的一番話,倒是讓他豁然開來,才思如泉湧。
只見他頓了頓,又接著說道:“當然,不是誰都想進城,我們在村裡,還可以做其他的生意!只要從田地裡解放出了勞動力,我們就可以把這周圍的大山、河水給利用起來。”
“怎麼利用起來?”相比起把村裡的後生們往外趕,思想相對保守的董其對楊軼的這個主意更感興趣。
“我們村附近幾個小山頭都是可以承包下來的。在荒山上,我們可以種果樹,或者種茶樹,這些都是經濟作物。”楊軼說道。
這時候,村裡幾個村民也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覺得這個想法可以,種茶樹,聽說華河村有人就是賣茶葉發了財。”
“具體適合種什麼,我建議大家可以請農科所或者農業大學的專家來做個實地調研,看我們這裡的水土的酸鹼度,還有氣候,適合種什麼高價值的農產品。”楊軼說道,“花點錢,可以少走點彎路。”
“而且不只是種果樹、種茶樹,在山上、果園裡,我們也可以養雞鴨,放在果園裡散養,這種走地雞,在城裡可以賣出很高的價格!而且雞鴨的糞便還可以做肥料……”
楊軼侃侃而談,似乎搶走了墨鶴年的風頭,但墨鶴年不以為意,他跟楊崇貴用著得意的眼神看著楊軼,覺得楊軼受到村民的擁護,他們也是臉上有光。
“現在村裡不是也準備修大路嗎?以後咱們種的東西,也不愁賣不出去!”有個村民興奮地說道。
“那村裡的田地怎麼辦?誰來種田,誰去承包山頭?”董其還比較冷靜,他問到了關鍵的問題。
墨鶴年的經驗終於可以派上用場,只見老爺子操著一口寶島腔,說道:“村裡大家的田可以集中起來,組建一個公司,交給一些人統一管理,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割,賺的錢,扣掉他們管理的酬勞,剩下的按照田地的比例分給各家各戶。至於其他人,騰出來的精力,可以按照小楊說的,進城、包山都可以,各憑本事。”
楊軼也表示自己可以借錢給村裡購置足夠的農用機械,這錢當然不是有借無還,楊軼不能總是當慈善家。讓村民們養成了事事都依靠楊軼的壞習慣可不好,他們必須學會自力更生。
村裡土地的收入,其中一部分也需要分期償還借款。但相信那個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