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1/4 頁)
插手人族。
日後儒家學子行走天下,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是手持三尺木尺,上打昏君奸臣,下打頑夫愚子,以此來維護天地間浩然正氣,身上從來都是一身儒衫,手執筆桿便能過日子,卻是始於今日倉頡手上的裝扮。
儒家既立,自是要那儒家創始人倉頡去洪荒地界行那教化之事,只是倉頡卻也不敢輕易下界教化,他為人族造字,被稱為文祖先師,若是由他下界教化人族,只怕儒家學派立馬能把所有大教的生意都搶光了,這事可不好辦的啊,要得罪好多人滴。無法,倉頡也只能將本身留在蓬萊島修煉,而是將化身孔丘投入下界轉世之後才行。
洪荒當中,此時周朝勢力已弱,諸候爭霸,國中有國,諸侯國的實力尚強過周朝,或可說,周朝已是名存實亡了。
孔丘下界投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此時處於春秋時期。
孔丘,字仲尼,下界所投之家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孔丘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丘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丘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丘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丘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丘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其一生主要貢獻在於,奠定了教育的基礎,他在政治上採取保守主義,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開明的啟發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對於思想領域的開創性見解間接的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這一文化鼎盛現象的形成。
除孔丘儒學大展之外,有大賢墨家子獨創墨家學說,此子正是那素玉道人,素玉與金麟子游走洪荒當中,後逢機緣,覺得待在一起沒什麼作為,分開之後,於洪荒當中遊歷。
正逢倉頡在蓬萊島立下儒家學派,素玉卻是明白了自己的機緣,靜心悟道之後,悟出了墨家大道。
素玉性格沉穩,靜默不變,他的性格與墨家學說的成型有很大的關係,早年素玉便見識了玄天打造蓬萊島的樣子,受了玄天影響,墨家變成了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地學派,素玉以“默”為“墨”,化身成墨家子。
墨家學派崇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思想。
〃兼愛〃者,博愛也,將父慈、子孝等對待親人的愛擴充套件到對陌生人身上。
〃非攻〃者,反對侵略戰爭。
〃尚賢〃者,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者,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
如果說儒家代表一些有學識、有思想地上層或中層階級,而墨家反映的是處於社會下層民眾的觀點。那麼墨者們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正是因為墨家的觀點貼近勞苦大眾,所以也是深得廣大下層百姓的擁戴,眾人尊稱墨翟為〃墨子〃。墨家學說迅速發展起來,一度聲勢還在孔丘的儒家之上。
墨家與儒家並稱為戰國時期兩大顯學,顯學者,盛行於世而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更是指文化內涵豐富、學術價值較高的學問也。
此外,隨著眾多能人異士的出場,紛紛提出了許多不多的治世觀點。
太赤天,八景宮中。
老君睜開他那微閉的雙眼,平淡無奇,對一旁童子道:“去請你大師兄過來。”
童子應命而去,不一會兒,玄都便在童子的帶領下而來。
玄都恭敬道:“老師。”
老子靜靜的看了眼玄都,嘆道:“天下群雄並起,佛門大興之勢已成,我道家卻不能落後於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