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去。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金庸小說講座實錄(6)
道家說:“道之所在,每況愈下”,在那些不正常的東西里能看到普遍的正常的東西,所以看金庸的小說你常常感到一種悲憫的情懷,你對好人也不是特崇敬,壞人對你來說也不是特痛恨。有時你想如果命運改變的話,人也可能不是這樣,比如說李莫愁,李莫愁之所以那樣做還不是因為情沒有得到滿足嗎?還是因為情的不圓滿,有時候我們想假如李莫愁的愛情圓滿的話,她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女人,我們看她搶郭襄那一段,她已經流露了善良的一面,這種種描寫,都顯示出把佛家思想融入到作品中的鍛鍊。金庸到北大時,我們曾當面問過他,“你對哪一家思想最感興趣”,他說對佛家思想,他現在每天都在花一段時間讀佛經。那麼金庸寫到最後,儒家道家佛家都寫完了,到《鹿鼎記》時,他突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變,他把前邊那些都推翻了,“世間諸俠皆了了,惟有小寶稱獨尊”。有人開始對《鹿鼎記》的發表不相信,問金庸這是你寫的嗎?這裡面怎麼沒有俠?怎麼越寫韋小寶越厲害呢?這裡面正是包含著金庸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憂慮和批判,也就是這些俠都是寫的理想,而在現實生活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到清代之後,在現實生活中俠的精神已經日漸衰退。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崩潰,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韋小寶那樣的人身居高位,韋小寶我們稱他為不學有術,這樣不學有術的人卻很有招,瞭解人們心理,知道怎樣搜刮錢財,知道怎樣行賄賂,在社會的各個階梯上,充滿了大大小小的韋小寶,這個社會怎麼能不崩潰不滅亡?而像陳近南那樣的人,下場那樣慘,這是殘酷的現實,也就是到韋小寶這裡,金庸寫到一個無俠的境界。韋小寶所有的招數,就是有幾件寶貝,一把寶刀,一件寶衣,一個化屍粉,後來又學會了逃跑的辦法,“神行百變”,但就這幾件東西,卻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這就是對社會的深深批判。《鹿鼎記》當中還有一個非常絕妙的諷刺,就是在小說最後,中國幾個最著名的大知識分子,他們做了一件事,他們來擁戴韋小寶做皇帝,大學者認為只要韋小寶是漢人就比滿人統治得好,就要擁戴他。這裡面也包含著幾大歷史反思,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擁戴一個流氓似的人物做一個開國君主?所以《鹿鼎記》的背後有一個嚴肅的嘆息,金庸的武俠小說寫到這裡已經不能再寫了,當然韋小寶作為主人公,不可能把他寫得太壞,韋小寶這不對,那不對,但他有一個優點,就是講義氣,不肯出賣朋友,因為這一點,你讀韋小寶恨不起他來,就像韋小寶這樣的人,到最後,他都不幹了,韋小寶最後要退出江湖,他也忍受不下去了,就連一個無賴也忍受不了的社會,還能不發生太平天國、不發生義和團、不發生辛亥革命?所以說金庸寫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崩潰的原因,在這個意義上,它和《紅樓夢》有同樣的深度。以上我們講的是金庸小說的好處,至於缺點,我們今天就先不講了。 現場對話 問:為什麼說金庸的小說寫得好? 答:寫得好,我講幾點,一個是創作態度嚴肅認真,金庸的小說作為一種暢銷小說,一種連載小說,他寫得非常認真,每天就寫一小段,記著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寫完《鹿鼎記》之後,在他聲望達到頂峰時,他毅然封刀不寫了。這個毅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不寫了之後,他用十年時間來修改自己的作品,在現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的年代,有幾個作家能用十年時間修改自己的作品。在全部的文學史上能夠用十年時間修改自己的作品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是“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態度非常認真。 第二點,金庸不是天生的,他是繼承前人的。有人說,香港很奇怪,一方面是文化沙漠,怎麼會有金庸這麼一位藝術大師?這不是說香港文化很高雅?這不對,金庸不是香港文化的產物,金庸恰恰是大陸文化的產物,金庸的知識積累是在大陸完成的,金庸所受到的教育是““五四””以後的現代教育,在金庸小說中恰恰蘊含著深刻的“五四”精神,你讀金庸的小說,雖然寫的是武俠人物,但是思想和魯迅是相通的,你看他寫人的孤獨的境界,寫的像受傷的野獸一樣長嚎,那都是魯迅筆下常出現的意象,寫人的孤獨,人和社會的鬥爭,人的反封建精神,反禮教的精神,對國民性的批判。比如韋小寶這個人,他其實是對阿Q形象的一個繼承。中國20世紀最具有概括性的形象是阿Q,但阿Q儘管挖掘得非常深,展開的卻不夠廣,那麼由於韋小寶這個人物的特殊身世,他走過全國各地,甚至走到俄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