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3/4 頁)
可是抵達靖江的茅十八的命令讓他不得不聽從。茅十八是任思齊任命的統帥,所有靖江方面的崇明軍都得聽從他的調遣。
閻爾梅抵達了江陰城內,親自勸說閻應元同意撤出江陰百姓。可是為劉肇基打破清軍所鼓舞,江陰城內的百姓竟然少有願意逃離的。閻應元反而勸說閻爾梅,崇明軍應該全力駐守江陰,若是能在江陰殺傷大量的清軍兵力,則整個江南的局勢截然不同。
閻應元的口才了得,又極具大局觀,閻爾梅竟然無法反駁,也許在他心裡也認同閻應元的分析吧。對閻爾梅這樣的忠貞之士,讓他眼睜睜的看著一座有一座的城池陷落,最後所有人逃到一個孤島上實在是一種痛苦。可是身上肩負的使命又使得他不得不盡量的勸說,這樣的勸說能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為了免得閻爾梅為難,史可法親筆題寫了一首絕命詩,請他送到崇明,以表誓死堅守江陰之心: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三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看過之後,閻爾梅熱淚盈眶,使人拿著詩連夜突出江陰,乘船趕往崇明。自此,閻爾梅再不提勸說棄守江陰的話語。
多鐸大軍到達江陰之後,休整三日,立刻開始了攻城。採取了圍三缺一的攻城之策,留著北門不打全力攻打東西南三門。
綠營兵自然是攻城的主力,七萬綠營兵在八旗兵的威逼下,向著江陰發起了捨生忘死的攻擊。
江陰城上下,箭矢如雨,磚石灰瓶像冰雹一樣連綿不絕的從城頭拋下。無數的綠營兵慘叫著倒在了護城河內外,然而依然有數以百計的雲梯搭在了城頭,數以千計的綠營兵口銜利刃,手拿盾牌,像螞蟻一樣攀著雲梯而上。
城頭落石如雨,無數的綠營兵慘叫著,像餃子也一樣從雲梯上掉落下來。
經過了李率泰的攻城之後,江陰城頭的鄉兵們對守城更加的熟稔,不需要劉肇基主力參與,僅憑鄉兵就擋住了綠營兵數論的攻城。
偶有綠營兵攻上城頭,馬上就有以逸待勞的崇明軍長槍手圍了上來,無數把長槍把攻上城頭的綠營兵勇士挑落城下。
連續三天,擋住了綠營兵的無數次進攻。可是江陰城的鄉兵傷亡同樣很大,足有四五千人死傷在清兵的弓箭之下。主要是八旗兵的弓箭威力實在太大了,上萬名弓箭手就站在城下往城頭攢射,每時每刻都有鄉兵倒在箭雨之下。搞到最後,城頭的鄉兵不得不每人頂著盾牌在城上防守。
眼見得靠雲梯攻城明顯拿不下來,多鐸改變了攻城之策,下令挖城。
以三層牛皮為頂,內設九梁八柱,在城下設立了十多個點開始挖城。每個牛皮帳可容納清兵百餘,上面的三層牛皮箭矢不能透,磚石落在上面也會彈出。
見此情形,閻應元命令架起大鍋,鍋裡盛滿桐油,用烈火開始加熱。等桐油被燒的滾滾沸騰之時,從城頭傾倒下去,滾油頃刻間便燒透了牛皮,落在裡面的清兵身上,無數的火把從城頭落下,綠營兵們慘叫著成了一個個的火人。
挖城之策不能行,多鐸只能另尋他策,好在此時先後有大炮從南京杭州等地運來,多鐸便下令火炮攻城。
上百門各式火炮夾在了城外的高地,對準了江陰展開了連續的炮擊。炮彈如雨,落在城頭,落在江陰城內,骨斷筋折、房倒屋塌,每時每刻江陰都承受著極大的傷亡。
只能捱打的滋味並不好受,城上計程車氣不可避免的低落下來。城頭雖然也有火器,火槍火銃不少,可是能及遠的火炮卻是沒有幾門。靖江島崇明軍的艦隊裡戰船上雖然有數以百計的火炮,可是畢竟戰船不能開抵江陰城下。
炮擊一連進行了三天,數以千計的江陰軍民死在了清兵的火炮之下,城上堆疊垛口被火炮也轟擊的稀巴爛,先後數段城牆被轟出缺口。閻應元帶著城內的工匠冒著彈雨拼命搶修,把殘破的城牆重新壘上。
八月十六日夜裡,大雨如注,咆哮了數日的炮聲終於止歇了下來。
江陰北城的城門悄悄開啟,劉肇基親自帶領三千崇明軍殺向清兵的火炮陣地。
陣地上的清軍炮兵早就躲在了帳篷裡避雨,被摸上來的明軍殺了個措手不及。可是面對著沉重的火炮,明軍士兵也全無辦法,想運入江陰城那是不可能。無奈之下,只能用木頭把一個個炮口塞住,寄希望如此能阻擋幾天。
經歷了李率泰被殺之事,多鐸對明軍的夜襲早有準備,五千名全服武裝的八旗兵圍殺了過來。
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