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2/4 頁)
諾,你說對嗎?”
衛子夫點點頭,想到未來她要面對陌生而冰冷的皇宮,小姑娘覺得她所能依靠的只有這個溫暖的家。(未完待續……)
第101章 貨幣論(五更求訂閱!)
七月末八月初,朝廷上下忙成一鍋粥,長安城內外的計稅差點把大農令的屬官給忙傻了,少府的屬官也沒功夫看笑話,依照慣例每年八月查稅的當口,少府也必須審計釐清一年的皇家內庫收入,每一筆錢的進出都有嚴格的上計,包括小吏們審查計算時耗費的筆墨紙張,點燈熬油的浪費都不能少。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燒了倉儲制度起到不錯的效果,起碼少府積存的兩千億錢重新點檢過,根據不同質量品相的銅錢分門別類的串起來,再用塗上桐油晾乾的牛皮紙包裹起來,一千錢為一緡,十緡包成一團恰好是一萬錢,一百個油紙包裝入竹箱裡,一百箱恰好是一億錢。
少府的倉庫存放著二十萬箱銅錢,經過稱重和品相區別分門別類的存放,出自少府工匠之手的多層鐵貨架出現,減少了竹箱堆積過多所帶來的傾塌威脅,人字梯讓倉庫管理者上下檢查非常方便,錢庫的貯存和管理效率因此大幅度提高。
內外三道大門六把鑰匙才能開啟錢庫把防衛措施做的非常妥當,監守自盜的成本從一個人變成至少六個人,調換日夜分班制讓六把鑰匙不會同時出現在一起,除了每隔五天進行一次盤點時開啟以外,錢庫的大門始終是大門緊閉著。
沒見過的管理制度和行為規範讓人耳目一新,少府屬官們看的眼花繚亂如痴如醉,再也沒有人敢在背地裡繼續說他是來鍍金混日子的貴公子。
“錢法太混亂了。”
曹時的面前擺著一大摞銅錢,大小不等規格形制乃至品相不盡相同。最輕可以飄在水面上的莢錢是連少府都不願意收的,最重的半兩錢重達7。5克。比起後世通寶錢還重許多,在期間有三銖錢。五銖錢,八銖錢等多種規格。
混亂的貨幣制度與缺銅有關係,更與漢初經濟基礎較差,皇帝為了刺激經濟允許私筑前有直接關係,自春秋戰國以來以銅為貨幣逐漸流行,此前銅錢做成任何形狀都可以作為貨幣流通,秦統一六國而後推行新錢法,也就是眼前這些方孔圓形的銅錢。
秦滅之後漢初施行秦制,但是自戰國時代以來的銅錢私鑄之風屢禁不止。民間流通的銅錢雖然質量低劣,但勝在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在缺銅缺錢的漢初社會各階層都需要銅錢作為法定貨幣流通的情況下,哪怕爛到可以飄在水面上的莢錢也有人要。
張湯眸中精光閃動:“少府想動一動錢法?”
“不是想動而是必須動,太子殿下志在滅匈奴平南越威加海內,如果不動錢法哪來無窮無盡的糧秣軍餉為漢軍所用?大軍征戰在外要吃飽飯保證軍心,立功要封賞安人心,哪一樣都離不開數不盡的錢糧支援,現行的錢法在非戰時可以確保經濟秩序健康運轉。但是面對漫長的對匈奴戰爭是絕不可行的。”
“少府言下之意莫非是打匈奴耗時長久?”
曹時瞥了一眼無聲的點點頭。
張湯心裡咯噔一下,身為法吏的他很清楚所謂漢承秦制,其含義是繼承大秦的那一套嚴密的軍事組織制度,秦漢嚴刑酷法的本意是把國家當作軍隊管理。正兒八經的古典軍事國家體系。
黔首百姓以耕戰為生,放下武器即為農夫,拿起武器即為戰兵。不僅全國上下男丁皆為戰兵,民間的風氣也繼承先秦戰國的習俗。可戰、能戰,善戰。樂戰。
打仗對於漢民來說不是多麼可怕的事,反而是軍事帝國最渴望的行動,有戰爭才有軍功,才有數之不盡的恩賞,封爵授田,光宗耀祖,名傳千古都在戰爭中找的到。
但是漢人對打匈奴心裡也沒有底,匈奴人在草原上馳騁來去如風,茫茫大漠草原不同於中原腹地,找到匈奴的主力一戰聚殲的難度何其之大,更不用說逼迫匈奴人降服內遷耗時長久,當年秦惠王滅義渠同化為秦人消耗三十多年,匈奴如此廣闊的土地恐怕要用幾個三十年來完成。
曹時沉吟道:“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認為田穰苴這句說的不對,應該是國雖大忘戰必亡,天下雖安好戰必危,君不見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治國而有秦滅六國,前後耗時長達百年之久,諾大的匈奴非朝夕可破,假如沒有合理的財稅制度能否支撐百年戰爭還是個大問題,更何況朝中三公九卿多半是反對匈奴的。”
朝中大臣知兵善戰者很多,他們的態度都是反對出塞打擊匈奴,哪怕今年春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