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怎麼從來就沒有人這樣對待過自己?
若是自己前世遇到了這樣的一個人,還會嫁給魏廷瑜嗎?
心頓時像脫了韁的野馬似的胡思亂想起來。
那邊祖母聽著竇啟俊的話,擊掌先贊:“你這個孩子以後前途不可限量。世人都說讀書好。可沒有個好身體,那些書裡寫的東西怎麼記得住?三天三夜的科考又怎麼熬得過去?少年的時候就應該到處走走,到處看看,既能知道經濟,也能知道稼穡,等年長些,再沉下心來讀書,寫出來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做官才知道為民做主……”
“正是,正是。”竇啟俊興致勃勃,彷彿找到了知己,滔滔不絕地和祖母道,“我每每看到那些縣令的離開了谷糧師爺就不知道今年的收成是多少,就覺得很不可思議——那豈不是受人於柄?官威何在?所以我決定用一年的時候走遍真定,摸清楚真定一共有多少地?有多少農戶?每年的收成是多少?稅賦是多少?”
祖母就衝著竇昭道:“壽姑,狗剩現在在幹什麼?他從小在田裡長大,這些事都熟,人又機靈,不如讓暫時跟著伯彥好了……”
竇昭忍不住在心裡直嘀咕。
人家狗剩現在已經叫趙良璧了,好不容易從帳房的一個打雜的爬到了二等管事,成了竇家最年輕、最有前途的管事,眼看著就要放出去做掌櫃的了,您竟然讓他給伯彥做隨從,我的那些鋪子以後靠誰幫著打理啊?
第六十八章 遇見
“這種事得找個能寫會算的人吧?”竇昭笑道,“狗剩只會寫自己的名字,我看還不如讓崔十三幫著伯彥打打下手,他不是在縣學裡讀書嗎?”
她知道,祖母不喜歡崔家的人沾上竇家的事,怕別人說崔家得寸進尺,佔竇家的便宜。可相比趙良璧,崔十三更合適。
何況她今生決定再不嫁人,總得給崔十三找條出路。
祖母聽了,果然很猶豫。
竇啟俊是個十分靈活的人,腦筋一轉就明白過來,知道竇昭這是想抬舉崔家的人,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那就這樣好了。”他笑道,“還要麻煩四姑姑這兩天差個人把崔十三領到我那裡去。過了重陽節,我就要著手這件事了。”
竇昭笑著應了。
祖母再反對,就顯得小家子氣了。遂不再提這件事,大家說起去大方寺看日出的情景:“……半夜被鑼鼓聲驚醒,竟然有人帶了戲童在大殿前唱《韓蘄王》,我們和寺裡的師傅、香客一起觀看。天色發白時,又和那人一起到大方寺雙雁塔觀看日出。只是等我們下塔,那人已不見蹤影。若是能結交一番就好了。”
竇啟俊非常的遺憾。
鄔善卻不以為然:“那人衣飾華美,攜童帶妓,我看不是什麼好路數,不認識也罷。”
竇啟俊卻道:“那人語言詼諧,談吐高雅,舉止灑脫,我看是個性情中人。”
“好了。好了,何必為一個不認識的人傷了和氣。”竇政昌出言相勸,笑道,“我們明天還去法源寺嗎?”
竇昭奇道:“你們去法源寺做什麼?”
竇政昌道:“法源寺裡有株百年的老桂。去年雷火被毀,聽說近日又生出新枝,我們想去看看。”
竇昭大笑:“前幾日伯彥當著我父親吹牛。說你們都在家懸樑刺股,原來是用來應付大人的?”
“前些日子的確是在家裡讀書。”鄔善忙道,“這幾天杜夫子出門訪友去了,放了我們七天的假,我們這才四處逛逛的。”
竇昭很羨慕。
祖母道:“那我們明天也去法源寺吧!”
“法源寺建在山頂,”鄔善忙道,“山門到大殿有九百九十九層臺階。您明天若是要去,我明天給您僱頂滑轎吧?”
“不用,不用。”祖母笑咪咪地道,“不過是九百九十九層臺階罷了,我還爬得動。”
竇啟俊等人不免狐疑。第二天還是叫了兩頂滑轎跟著。
竇昭跟著祖母一口氣爬到了山頂,鄔善幾個還在轉角處喘著粗氣。
她不由大笑。
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耳的聲音讓含笑等著大殿前的圖印方丈也不由多看了竇昭兩眼。
旁邊就有人“咦”了一聲。
竇昭不禁循聲望去。
看見一個少年,大約十五、六歲的年紀,劍眉星目,面如冠玉,穿了件十分華麗的錦袍,頭上簪著白玉簪,腰間垂著七、八個各式各樣的荷包,就那樣靜靜地站在那裡。風姿照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