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3/4 頁)
國家君主,擁有特赦權力,每年只有三個名額,此外皇族藩王繼承人必須透過軍校考核並且在軍中服役,如果不能透過考核,則無權力繼承王位和爵位。皇帝不直接參與政務,而任命內閣,由內閣負責政務,本著精簡的原則,內閣大臣由首輔和各部官員組成,由皇帝任命,直接對皇帝負責,而議會有監督稽核內閣決策的權力。司法權由皇帝賦予大理寺執行,而都察院則有監督執法權力,大理寺卿與內閣首輔品級相當,內閣無權干涉司法權力。國民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擁有受教育權利以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不過根據權利義務法則,也有服兵役納稅等義務。帝**隊為募兵制,分為正規軍和衛戍部隊,正規軍的責任是平定叛亂、對外戰爭,而衛戍部隊的責任則是負責小規模的叛亂和地方治安,其中正規軍軍費由國庫承擔,而衛戍部隊軍費則由地方政府承擔,正規軍又分為大明皇家海軍和大明皇家陸軍,由樞密院負責統領調動,樞密院直接向皇帝負責,可執行內閣決議,不對議會負責,此外因為國家新添的南洋、遼東、科爾沁草原以及奴兒干都司也已經重新寫入了憲法當中,其中明確規定了,這些土地都是我大明國土。”
朱由崧點了點頭,對於這部憲法,雖然感覺上有些亂,甚至將一些禮儀風俗文化道德都寫進了憲法當中,也沒有什麼二權分立,三權分立的法則,不過這的確是一部適合大明的憲法。最關鍵的是,皇帝不直接參與政務,不做事就不會有錯,名義上皇帝並沒有失去任何權力,實際上大明朝的權力機構內閣已經架空了皇帝的內政權力,而樞密院機構成熟之後,離開了皇帝也能夠正常執行,不過現在樞密院卻還是朱由崧的掌中之物。
另外一個改動就是官員的選拔,官員選拔則有了進士出身和學士出身兩種,進士出身是科舉制度的結果,而學士出身實際上就是國子監的監生出身,原本明朝的監生就有擔任官職的資格,只是因為大肆擴招,讓生源質量下降,再加上管理不嚴格,出來的監生良莠不齊,監生這條路自然就沒落了,而現在皇帝和內閣改進了南北兩京國子監並且賦予某幾所大學授予學士資格的權力,從這幾所大學透過畢業考核的學生則擁有了學士出身,可以擔任官職,現在除了國子監之外唯一有資格授予學士學位的就是現在的山東大學。
第四章 東瀛來朝
無論是進士出身還是學士出身,實際上都是以學問選聘官員,至於直選在大明只有直選議員卻沒有直選官員,這也是為什麼內閣不需要向議會負責,而議會也只有監督權力,卻沒有統屬權力。
實際上現在廢黜科舉,執行什麼直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那樣的內閣和議會在第一階段只會成為闊佬的俱樂部,而這些人上位之後,就會透過各種手段維護他們這個階層的利益,抵制那些下位者登上高位,而明朝極度完善的科舉制度,卻讓貧寒學子也有出頭之日,內閣卻仍然有一部分出身貧寒的人,可以為底層的民眾說話。
朱由崧對於科舉並沒有任何歧視,就算是現代想要當官也不過是兩條路而已,第一條路是祖蔭世襲,第二條路則是考公務員,而明朝的科舉卻沒有世襲這種說法,要是你學問不夠,就算是皇子皇孫也別想進入進士行列當中,可以說明朝的科舉是極其完善並且相對公平的,至少比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要公平得多。
科舉制度並沒有改動的必要,真正需要改動的是那些考核的內容,四書五經雖然保證了公平,卻缺少了對人員實務的考察,當然這些都不過是一些細節,在憲法當中只是有了大略的提及。
大明朝新皇登基在永樂之後,基本上都是在北京進行,然而這次無論是老皇帝還是新皇帝都沒有北上的打算,這讓內閣有些擔憂,畢竟在南京同樣有一個六部,雖然沒有內閣,不過六部卻人員齊備,那些人很多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臣,如果皇帝願意,隨時可以拋開他們重新建立一個內閣。
直到大明憲律草案透過,方從哲劉一燝他們才算是放下心來,原本大明就是三京制,其中中都鳳陽並沒有什麼實權,只是皇家列祖列宗的所在之地,不過南北兩京卻都有個自己的六部官衙,不過按照憲律所言,皇帝將不干涉內閣政務,那麼就是說即使皇帝不在,他們仍然能夠行使治理國家的權力,而且沒有了皇權的掣肘,或許他們做起事情來會更加順暢。
金黃色的朝陽當中,一艘冒著白煙的蒸汽船在東海當中以帆船不曾有過的速度飛馳,看那輪船上的標誌,地球形狀上一隻藍色巨鯨正在遊弋,那是江南船運公司的得意之作“藍鯨號”,因為大明皇家海軍的強勢,讓南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