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2/4 頁)
貫中,更不可能有《三國演義》,雖然李治曾經想過再做一次文學大盜,可最後還是放棄了,因為他除了第一章那首明朝楊慎的開頭“滾滾長江東逝水”之外,就只記得“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後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情節,實在無從寫起,但這並不妨礙李治了解三國,嗯,真正的史詩三國。
和這個時代所有世家子弟瞭解三國一樣,孔穎達也是從陳壽的《三國志》入手教李治三國的,而作為正史,《三國志》中的諸葛武侯可沒有演義中算無遺策的光環,除了那篇顯耀於世的”隆中對“,後半篇陳壽毫不遮掩的指出了諸葛武侯的很多缺點。
例如軍事才能低下,不懂得把握戰機跟戰術,六出祁山,卻是無功而返,空耗蜀國的國力,完全不懂打仗精髓,面對大將魏延提出的奇襲計劃,也是絲毫不曾理睬。
還有攻堅能力低下,二伐陳倉已經是一大敗筆了;四伐,五伐,更是敗筆中的敗筆,被司馬懿包了圓子,所幸逃跑的功夫還算合格,溜了出來,最終卻是毫無作為。
期間用人不明,為正軍心,同時也為了隱藏過錯,揮淚斬馬謖,連自己屬下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都調解不當,最後從儒家的仁義觀點,揭露了諸葛亮擒孟獲,侵暴南中,掠奪南中作為北伐軍資。
就連死後都不安分,遺禍徒弟姜維,為蜀漢滅亡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之一。名聲不僅沒有後世那麼逆天,反而隱隱間竟有佞臣之相,“多智近乎妖”,更是無從談起。
不過,李治這裡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明顯與之無關。
前世李治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薛仁貴》,是根據民間傳奇話本改編,裡面的張士貴實實在在是一個妒賢嫉能的反派奸臣,就連大唐開國名將江夏王李道宗都成了一個陰險分子,但這一世,李治卻不得不為這個老國公正名。
這張士貴,原名唐忽,和李家這樣的混血家族不同,這張士貴可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子弟,和薛仁貴算是半個同鄉,同屬山西人,而且頗有相似之處,同樣是小張飛箭,箭無虛發。
隋末天下大亂,本來就不怎麼安分的張士貴立馬豎杆子,反了,後來眼光不錯,主動歸順李家。
在李家統一天下和邊境擴張征戰中,當真是立下汗馬功勞,靠著戎馬生涯中屢立戰功,建國後,被封為虢國公。
他那女婿何宗憲,李治見過,歷史上的確冒領過薛仁貴之功,對那張士貴卻是不知曉,結果被很欣賞薛仁貴的李治家老頭,給連降三極,隨軍以看後效,當然因為李治的蝴蝶翅膀,這一世張士貴沒有參加徵聊戰役,自然沒有受到其女婿的處分,仍然是大唐享譽天下的老國公之一,地位尊崇,戰功累累。
所以,李治這麼一提諸葛武侯,肯定不是說他能力不行,那只有諸葛武侯最大的人生爭議了,劉備死後,蜀國權相,實際上的皇帝,使劉阿斗二十六歲仍是傀儡,更用陰謀廢掉李嚴,張士貴不是權臣,但如今匯同這些行軍大總管們,卻是明顯向李治表達自己的不滿。
不得不說,李治如今權術之道,已經能夠存乎一心,看似誇獎讚譽,實際上卻是婉轉的在警告這些大將們,丫的,想逼宮還是咋的,不想混了啊
那張士貴出身名門,經史子集也不是全然不通,怔了一會兒,醒悟過來,趕緊道:“微臣薄有寸功,實在當不得陛下讚譽,更做不了諸葛武侯,除了打仗,做個猛張飛,可啥也幹不了。”
聽張士貴說的有趣,李治笑了,那些聽懂之人也笑了,沒聽懂的人,見別人笑,也不明所以湊趣的跟著笑了。
下面的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李靖彼此看了看,都是有點驚訝,這張士貴竟有急智,這樣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卻正好回答了自己的態度:我就一莽夫,政事的啥也不懂,你是我老大,你說打誰,咱就滅了那丫的。
李治很滿意張士貴的反應,自從滅了高句麗三國後,設了扶余道,那新任扶余道蕭嗣業也是一機靈之人,馬上抱拳笑道:“老國公願做那猛張飛,末將力微識淺,願為陛下馬前卒矣。”
其它道的行軍大總管此時也反應過來,於是什麼趙雲、黃忠、馬超、李嚴的全跑出來了,愣是每一個人敢稱諸葛亮的,唉,可憐的“豬哥”啊。
其實李治很明顯高估了他們,如今大唐國泰民安,百姓富裕,國力蒸蒸日上,對外對內戰爭,戰無不勝,那些開國老國公還有名將們都還屹立如斯,李世民更是一個明君,中央的權力還是很大的,這些行軍大總管遠遠沒有後世他們那些節度使晚輩來的猖狂,如今齊齊來,也僅僅是表示一下自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