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2/4 頁)
寬了一些。
但不到片刻,好似魔方一樣精巧,不同的站位組合,讓唐軍十八萬大軍在盞茶的功夫,牽了戰馬”排成了密密麻麻的十八支萬人大隊”哪怕戰馬一個個的都是並頭齊列,任何人看了都會忍不住驚歎的。
十八萬唐軍原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這十八萬人全身都披掛鐵甲。
這種在薛延陀哪怕一般的小頭領也沒有的待遇,讓站在十丈多高城牆上的薛延陀將領,紛紛倒吸一口冷氣,早聽說中原富裕,但沒想到富裕到如此,倒是那些經歷了長城大戰的,習慣了許多”不過心中終究還是七上八下的,隱隱間竟也起了一些其他心思。
其實薛延陀人看到的只是表面,事實上如今這十八萬唐軍的中層指揮官大多畢業於大唐皇家軍校”連作戰方法也不同於過往。
十八萬唐軍,準確的說是十七萬多”其中有七萬多騎軍,剩下全部由步兵組成,但即使這樣,步兵也是有馬的,只不過僅僅一匹而已。
唐軍的建制還保留原來的官銜,但軍隊人數卻變了,按蒙古軍十進位制組建,即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和萬人隊,簡單明瞭。
千人隊的校尉大多是皇家軍校的畢業生”他們位不是最高的,絕對是前線指揮作戰的中流砥柱”而萬人隊的中郎將或將軍”不僅要出身皇家軍校,而且還要由李治和一方軍事大佬們商量後親自指派才行,因而大唐所部將領都是從各地精選上來的身經百戰的悍將,經過軍校學習,有文化有經驗有謀略,這和鼻延陀軍隊的將領由世襲部落貴族充任,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優秀中層指戰員指揮時非常靈活,經常自作主張,獨力尋機殲敵”譬如來路上王三石一經發現敵情,立弄主動捕捉戰機,最後和鄭威不死一人的斬殺了近千薛延陀殘兵。
而一個正四品的忠武將軍率領的唐軍萬人隊中,輕騎兵大概佔八成,重騎兵佔兩成,重騎兵和輕騎兵裝備幾乎一樣,唯獨多了一件精鐵打造的馬甲。
不過唐軍有河套走廊的肥美草原,有一部分北方草原,所以大唐不缺馬”每個唐軍都是三匹馬”馬甲完全可以放在其它戰馬上,並不影響速度”一旦遇到突襲,經過墨院簡化的馬甲,只要往馬上一套,立馬就能從輕騎兵變成重騎兵。
另外唐軍騎兵人人一面盾牌,外面是數層鐵皮,裡面則是從巴蜀一帶弄來的老樹藤,用老牛皮罩著,既能避免火攻,又輕便堅韌,當然價格也不菲。
大唐的騎兵能少了硬弩?雖比不上刺天那種恐怖的連發重弩,但一個照面,近身而來”絕對射的喊孃親,另外再配上一支長矛或者馬槊,一把斬馬刀,重騎還要配上數杆投槍,但無論輕騎還是重騎都頭帶鐵製罩面的頭盔和皮製護頸。
大唐如今商業蓬勃*發展,路上海上絲綢之路讓天下會發展神速”所以李治的小金庫,都是錢,有錢到李治為每個大唐皇家軍校的畢業生麾下的唐兵,都配製了數件絲綢內衣。
這可不是什麼炫耀奢侈,更不是為了舒適,後世蒙古大軍就是如此做的”初始還不理解的唐軍,在幾番大戰後”深深感受到了絲綢衣的好處。
那數層絲綢製成的內衣質地相當堅韌,遠距離射來的弓箭穿透唐軍的輕便戰甲後,往往再無法繼續穿透內衣。
而近距離發射的弓箭哪怕透至絲綢內衣時,箭簇也會被堅韌的絲綢包裹著進入人體,這樣不僅能有效地防止了箭簇可能攜帶的毒素擴散,而且絲綢包裹的箭簇可以輕易地取出來,上面的倒鉤什麼的,也成了浮雲。
遠征漠北一來”數次大戰”絲綢內衣使唐PS單在戰場上的傷亡率大大降低,真正的被箭矢射透鐵甲,再射穿銅衣死的倒黴唐軍,很少很少。
大多是亂戰時”被撞下馬踩死”又或者被薛延陀人的兵器正面砍死的,而且恐怖的防禦力讓唐軍很難一擊而亡,大多時候,都是斬殺數人才被圍攻擊斃的。
繼承了毛太祖的戰略思想,又結合後世的那隻蒙古鐵騎的野戰方式,經過李治調教的軍校畢業生們,經過一番實戰,充分的將輕騎兵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恰如此時鬱督軍山下的唐軍大陣,重騎兵在前,輕騎兵在後,步兵壓陣。
如是薛延陀軍敢出城,不用說的”必是後排的輕騎兵越過重騎兵,首先出擊。
衝鋒時以千人認為單位逐次衝到敵陣近旁發射弩箭,然後折返。
這樣迴圈往復,連續不斷地將敵軍籠罩在唐軍弩箭之下,等到敵軍承受不住弓箭的攢射,陣線散亂時,輕騎兵向兩側撤退,讓出空間給重騎兵完成致命一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