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間就能補充精力,估計不用別人動手,自個早就崩潰了。只是這樣拖下去終究不是個事,不收拾掉這夥亡命之徒,最終倒黴的還是自己。
經過三次失敗的刺殺之後,這夥人已變得十分謹慎,很長時間沒見動靜。張放覺得,是時候主動出擊了。在此之前,他需要做一些準備,而這些準備工作,在青溪聚是無法完成的。
“我要去一趟附近的城邑。”張放一大早就向韓父說道。
“附近的城邑?”韓父欲言又止,期期艾艾道,“西邊倒有是一處城邑,距此不過五十里,只是……”
張放眉毛一揚:“有何不便之處?”
“城邑名為三水,乃是匈奴屬國。”
“什麼?匈奴……屬國?”張放直眨眼,這不是大漢的地界麼?怎麼扯到匈奴去了。
在韓父的解釋下,張放這才明白,這匈奴屬國設定,最早始於武帝時期。彼時匈奴渾邪王率四萬眾降漢,武帝“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即設五屬國以處之,並置都尉治之,這樣的城邑,就叫屬國都尉。其性質,類似於今天的民族自治區。在帝國的西北,就有不少這樣的地方,而三水(今寧夏同心縣),便是其一。
當然,以韓父的見識,不可能說得那樣條理清晰。以上內容,是張放根據韓父所說的關鍵部分,大致推匯出來的。
在張放所處的時空,匈奴人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絕跡,對於這個歷史上聲威赫赫的民族,說不好奇是假的。既可以瞧瞧匈奴人的模樣,又能順便把事情辦了,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好,就去三水。”張放說這話時很是興奮,絲毫不在意韓父那張苦瓜臉。
於是,在韓氏三兄弟、青琰、石牛等一眾青壯的護衛下,張放一行,出現在去往三水屬國的路上。
五十里路不算遠,但步行也夠戧,尤其近半路程都是山路。張放這段時間雖然加強鍛鍊,畢竟時日尚短,光是這陀螺山二十里山路,就累得夠戧。石牛讓他上轆車推載一程,但張放拒絕了。他雖是少年之身,卻有一顆成年堅韌之心。
前方,一個人影遠遠奔來,青琰眼尖,歡聲叫道:“渠良回來了。”
這群人中,去過三水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韓義,一個叫渠良。其餘諸人,生平從未走出青溪裡方圓三十里。便是韓義與渠良,也有好幾年沒去過三水了。為防走岔道,張放讓渠良先行出發,打個前哨,餘人遠遠跟著,一旦有誤,就地折返,不致於跑冤枉路。
頂著烈日走了大半天,來到一處半乾的小河旁,韓義與渠良都認出這是一處叫“七里河”的所在,之所以叫七里河,正因為此地距三水恰好七里。於是讓渠良前往打探——畢竟是匈奴人聚集的地方,心裡不託底,餘人就地休息。
韓氏兄弟、石牛等人走到河邊掬水洗一把臉。張放與青琰原本也想洗臉,但望著渾濁的河水,眉頭直皺,互相看了一眼,還是老老實實從轆車上取來飲用的木筒水,倒出一小捧,慢慢擦拭面孔。
韓義看著泥漿似地河水,抬頭望望熾熱的烈日,搖搖頭:“前幾日到聚邑上買糧時,那糧商就有言,今歲已旱旬月,收成怕是難好。現下看這七里河如此,只怕是……唉!”
就在這時,渠良回來了。
“我看過了,沒事,可以帶兵器。”這是渠良帶回的訊息。
張放的歷史雖然不是很好,卻也知道,一幫挾刀持劍的人,公然出現於鬧市,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絕對不允許的,不過對於屬國卻是個例外。對匈奴人而言,刀劍弓馬,就是他們的生命。據韓義與渠良說,三水是不禁止帶兵器入城的,但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為了保險起見,必須先行確認。
渠良帶回的訊息,令眾人大大鬆了口氣,要是兵器不能帶進城,可就麻煩了。
“你們猜,後面會不會有人跟蹤我們?”青琰突然冒出一句話。
韓重搔搔頭皮,道:“我一直很留意後方,卻無發現……”
韓駿嘿了一聲:“沒發現,並非沒有。”
張放目光向道旁兩側雜樹林一掃,淡淡道:“這般地形,要跟蹤一群人而不被發現,太容易了……不必在意是否有尾巴,走吧,進城。”
……
張放自降臨到這個時空起,就一直在陀螺山轉悠,這是第一次來到一個能夠稱之為“城”的地方。
三水,在闢為匈奴屬國之前,是一個縣城。眼下行政級別是上去了,但規模仍然是縣級。
遠遠看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