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3/4 頁)
是功勳蓋世的開國侯,開罪了皇太后,也難免要落得一個淒涼下場。”
張放恍然,原來如此,我說呢,石顯縱是長信太僕,也無權引自己進入鍾室這種地方。原來是奉皇太后之命,拉自己來看“刑場”來了。目的再明顯不過——恐嚇!
這是王政君對他鞭撻苟參的回應。嗯,可以的,這很王政君。
可惜啊,他是張放,不是韓信;她是王政君,不是呂后;這是成帝朝,不是高祖朝。以這位皇太后的政治能力,也就只能玩這一手了。
石顯說完這番話後,一霎不霎盯住這位少年富平侯的俊臉,就想看看這張從入宮以來,一直雲淡風輕的臉會變成怎樣的顏色——很可惜,他失望了。
張放悠然道:“既然太僕提到先朝之事,那麼放請太僕也莫要忘了,高祖與開國諸公之白馬盟誓有言,劉氏當與勳戚共天下。太僕這些年,可沒少得罪勳戚啊……”
石顯垂首,鍾室深深,難窺其容。
張放哈哈大笑,看看日頭,道:“時日不早,莫讓皇太后久侯,失了臣子本份。石太僕,走吧。”
望著張放仰首大笑的背影,石顯沒有動怒,只是臉色更陰沉了——他本想扎張放一針,沒想到,反被深深刺了一劍。
……
長樂宮前殿,簾後的皇太后王政君看到了那個令她牙癢癢的外甥,她與石顯一樣失望——那張俊得不像話的臉上,並沒有她想看到的惶恐、失措及討饒,只有一貫的雲淡風輕。
“臣張放,拜見皇太后。”張放只是簡簡單單地合袖一揖。大漢朝就是這點好,即使拜見皇帝、皇太后,也就一揖了事,而皇帝、皇太后還得還禮。當然,起碼你得是千石以上官員,幾百石小官,就別想有這樣的殊榮了。
“免禮,入坐。”
“謝皇太后。”在宮中女官的引領下,張放神態恭謹地在左首短案後端正坐下。
前殿是正式場合,張放只稱“皇太后”而不稱“舅母”。同樣,王政君也以臣子視之。
這一刻,沒有親情,只有怨懟。
王政君首先不問張放,而是問石顯:“富平侯少入長樂宮,石太僕可帶他看了什麼好玩的?”顯然,王政君以為石顯沒按自己的吩咐做,否則這十七八的富貴少年郞,又怎會一付若無其事的樣子?
立在宮門側垂手聽候的石顯一臉無奈的苦笑,他對張放的瞭解,遠遠多過王政君,對這恐嚇本不報什麼希望,只得答道:“回稟皇太后,僕引領富平候看了會鍾室。富平候少年老成,有膽有識,僕深為佩服。”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了,人家根本不憷,皇太后你的算盤落空了。
王政君顯然頗為意外,從簾子的縫隙間認真地看了這外甥幾眼。還真是,小小年紀,卻有著只在兄長、丞相、大司馬這些老臣臉上看到的沉靜。看來,是有點小覷這小子了,難怪如此大膽,敢鞭撻自家兄弟、逼死王家子侄……
一想到這些,王政君胸中就騰起一股怒氣,說話的聲音都帶著一股滲骨的寒氣:“富平侯,河東循行很是威風啊。”
張放欠身道:“不敢。臣曾遇險,為山賊所襲,險被燻燒,當時那個狼狽啊……若皇太后看了,一定不會這麼說。”
兩人一開腔,就像高手搭腕子,瞬間發勁,鋒芒畢露。
王政君胸口的怒氣沒下,臉上青氣又升,語氣尖銳起來:“山賊啊……河東流民甚多,為盜者亦眾。富平侯循行河東,主理遷徙,這可是件得罪人的事。你年紀輕輕,不知輕重,難免會惹下些麻煩,致有遇襲之事。富平候當以此為鑑,日後行事,要三思啊。”
這是借山賊襲擊之事,行警告之實。
張放恭恭敬敬道:“臣下明白了,多謝皇太后提醒。也請皇太后多多教導我等勳戚,嚴於律已,不要做得罪人之事。天下之賊,可不止河東而已。”
對方是皇太后沒錯,但自己也不是砧板上的肉,被人揹後插刀子還要笑臉相迎,這不是張放的處世風格。
王政君差點沒被嗆死,但就算她是呂后附體,也沒可能在當下對張放做出什麼事。
“富平侯……你好自為之!”
半晌無聲,張放抬頭,但見珠簾一陣急遽顫動,簾後已然無人。(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五章 【斷 腕】(第四更)
進長樂宮時,石顯與張放,一個臉色篤定,一個雲淡風輕。出長樂宮時,一個面無表情,一個仍然雲淡風輕。
二人一前一後,一直沒說話,直到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