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2/4 頁)
至都護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內地五千裡。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
以上是後世漢書的記載,記載的時間與此時相去不遠,所以張放一行出現在烏孫境內時,所看到的景象與書中記載差不多。
張放一行來到赤谷城,是十月初的事。這不到二千里的路,走了兩個多月,也實在夠慢的了。沒法子,這不是行軍,而是遷徙,隊伍里老弱佔一半,兩個月趕到赤谷城,已經算很好了。
烏孫大昆彌已經得到訊息,早早派出大臣出迎百里。
張放在與烏孫迎候使取得聯絡後,就地紮營、立帳,等烏孫人前來迎拜——這不是張放想擺譜,而是大國威儀,非得如此不可。
半日之後,烏孫人來了。
雖然烏孫王沒到場,但他派出的這位迎接大臣,也是夠份量——烏孫相大祿,安國。
相大祿,是烏孫昆彌以下第一大臣。“相”是中原丞相的意思,“大祿”是“相”的烏孫語音,故並稱“相大祿”。這相大祿位高權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權,職權相當於漢朝的丞相與太尉合體。
目下烏孫相大祿安國,同時也是大昆彌的岳丈。年不過五旬,戴著鑲滿寶石的圓帽,面色紅潤,鬍鬚灰黑,耳墜金環,身形胖大,見人就笑,笑聲很爽朗。
一到帳外,見到張放,安國掩飾不住驚訝。好在他還算是見過世面,旋即正容整衣,以本國最高禮節,脫帽跣足,垂首躬身而入,並再三拜禮。
張放昂然而受,因為此刻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中原貴客,而是代表漢家天子親臨的漢使。
跟隨安國同來的,還有烏孫左大將、兩位翕侯,以及五百多護衛騎兵。他們還帶了來大昆彌的贈禮,當然也少不了牛羊馬匹及糧草。
張放也將天子賜禮還贈。劉驁給烏孫大昆彌的賜禮還是蠻貴重的,有虎形玉壁一對,蜀錦二十匹,精製刀劍十口,弓矢一副,玉帶一圍,紫雲衫五領。這些東西雖然不多,但規格很高,至少不比給匈奴單于的賀禮差。
漢朝一向重視與這個西域大國的關係,更不要說,漢家天子與烏孫昆彌,還是親戚關係,兩國乃“甥舅之國”。
雙方互相致意,並表達對彼此國君的敬意之後,這才涉及正題,安國詢問漢使來意。
張放道:“欲留七百漢民及近百漢軍於赤谷城,請大昆彌拂照,一應用度,自由放出,只請貴國提供住所避寒即可。”
安國顯得很驚訝:“那漢使何往?”
張放向西邊莽莽群山一瞥,悠然道:“我還要趕路,前往摘星城。”
“摘星城?!”
從安國及左大將、翕侯等人的驚訝表情看,他們是知道摘星城的。
張放心頭一動,忍住馬上打聽的衝動,決定等進赤谷城參加大昆彌的宮宴時,再私下打聽為好。
“沒錯,就是摘星城。”張放再次重複,語氣堅定。
儘管已進入十月初冬,時有飄雪,但伊利草原仍然可通行。此時繼續西行,的確有一定的風險,但張放若就此裹足不前,他就要在赤谷城呆到明年三月甚至四月,整整半年就廢掉了。
半年,呆在赤谷城就是廢,但呆在摘星城,能幹出多少事啊!
因此,張放考慮再三,決定冒險上路。不就是三千里嗎,一人三馬,輕裝簡行,一個月內,老子要在摘星城樓頂觀星!(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五章 【踏 膝】
長長的車馬隊伍,慢慢行進在結滿白霜的離離草原上。凜冽寒風,令人將皮襖裹得更緊,皮帽、護耳、面巾全上陣,渾身上下只露出一雙眼睛。一眼看過去,幾乎人人都一樣,認不出誰是誰。
這時候,最舒適的莫過於乘坐馬車了,雖然難免顛簸,但比起承受肆虐的寒風,實在好太多。
厚厚的車窗簾拉開,探出一張精緻的臉蛋,香腮泛著幾分烘烤的潮紅。剛吸了一口寒氣,車窗邊人影一閃,一個騎士傍窗而行,拉下面罩,臉出一張毫不遜色的俊朗面容。
“啊!是家主。”昭君慌忙頓首致意。
張放微笑道:“車裡暖和,為何要開窗,想透透氣麼?”
昭君輕聲道:“婢子想看看赤谷城什麼樣。”
昭君將與所有漢民一起,被留在赤谷城。對於這座將要帶走她半年青春歲月的塞外古城,心存好奇,意欲先睹為快,這心情,張放也是能理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