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2/4 頁)
上有些人就是閒不得的,一閒下來就會出事,甘延壽無疑就是這一類人。越是千里馬越不能總拴在槽裡,否則再好的腳力也廢掉。
毫無疑問,張放在改變歷史大局的走向時,同樣也在影響及改變著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
甘延壽的命運即將改變,他的老搭檔陳湯又會如何?
……
九月末,張放一行抵達西域都護府。令張放欣喜的是,墨秦帶領的第二批漢民也在這裡,並且即將啟程前往赤谷城。第二批漢民超過千人,而且精壯頗多。
張放告訴墨秦,當初日貳賠付的三萬牛羊與十萬牧草,大半用於首批漢移民。不過在赤谷城裡仍然存有大約五千多頭牛羊及兩萬多斤牧草,再向大昆彌賒一部分,足夠支撐到明年春。目下摘星城設在赤谷城的負責人是奚奴,這位原烏孫百人長已經是摘星城正式軍官,讓他來負責這一塊,倒是人盡其材。
十月初,烏壘城東西二門俱開,兩支車隊人馬浩浩蕩蕩出城,背向而行。一支是漢移民隊伍,往西而去,目標烏孫赤谷城。另一支自然就是張放、甘延壽一行,目標玉門關。
無論哪支隊伍,都必須在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內,抵達各自目的地,否則就會有被風雪堵在半道的危險。
十一月中,風雪之中,玉門關前,城門丞正有些百無聊賴。時近寒冬,關口行商大幅銳減,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會消停下來,城門丞也習慣了。
“老吳、三子。”城門丞對守門的軍士大喊,“到申時末了吧?可以關城門了……”
守門的軍士還沒來得及回答,前方突然出現一騎,高高舉著一支鮮紅幡旗,隱隱在大喊著什麼。
守城軍士們一下湧出來,紛紛側耳傾聽。過了一會,那個叫三子的年輕軍士喃喃道:“使節……團、歸來……勿閉城門……”
城門丞一臉迷茫,下意識跟著複述:“使節團……歸來?使節……什麼?!使節團歸來!”
整個玉門關一下炸開鍋。
歷時一個半月,張放與甘延壽使節團,終於趕回玉門關,回到大漢。
在夾道歡迎的人群中,騎馬走在最前頭的張放,隱約聽到有人大喊:“張公子!張公子是漢使!”
張放循聲望去,看到兩張熟悉的面孔,雖然隔了五六載,但以他驚人的記憶力,仍然記得清清楚楚。張放笑著揮揮手:“老吳、三子,別來無恙。”
老吳與三子那個激動啊!萬萬沒想到,事隔多年,已經貴為列侯、漢使的張公子居然仍能記得他們,甚至一口叫出他們的名字……
“誰說貴人多忘事來著,張公子這麼大的貴人,竟然還記得我老吳……”老吳呵著白氣,搓著手,眼睛與鼻頭同樣發紅。
三子更是話都說不出來,只有兩條清鼻涕流下,也不知是被冷凍的還是感動的。
使節團一行在玉門關歇息到次年二月,方再度啟程,兩個月後,使節團終於低達長安。
倚馬關亭,望見長安雍門門樓的那一刻,一路都很平靜的張放,突然做出一個令使節團官員愕然不已的舉動——這位年輕的富平侯,竟脫離大隊,一馬當先,衝向城門!
——長安,我又回來了!
(第四卷·終)(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 婚(上)】
長安是帝都,從來不乏熱鬧可看,但在建始四年(前29年)四月初七這天,整個長安都為一場世紀婚禮驚動。
未央、長樂兩宮賀使,敬奉各類乘輿服飾,絡繹不絕。隊伍最前頭的乘輿儀仗已經出了北闕門,最後面的賀使還在內宮。
朝官百僚,衣冠楚楚,彷彿上朝般整齊。只不過他們所行的方向卻不是未央宮,而是北闕甲第——戚里。
這一刻的長安,放眼望去,當真是冠蓋滿京華。
幾乎整座長安居民全擠去看這世紀盛況,一向擁擠的各城門都為之一空。以至於幾個從直城門入城的外地人驚訝不已,這才有了以下對話。
“主人,這就是長安?怎麼人那麼少啊?好象還沒我們益州多……”說話的是個黑黑瘦瘦的少年,雖然其貌不揚,但一雙眼珠亮而有神,看上去蠻伶俐的樣子。
被稱為主人的,是個三十來歲的中年,高而瘦,臉形狹長,眉毛很濃,眼睛細而有神,頜下一撮短髭,為他增添了幾分硬朗。
主僕二人,都是風塵僕僕的模樣,穿著也尋常,顯然是趕遠路的外鄉人。
聽到僕人的問話,中年人微笑搖頭,正想著怎麼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