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頁)
挺著立在甲板之上。
“松巖,想不到今天是你來接我。”直到汽輪開動,趙景賢的臉上才現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那位關大帥,可是還在泗涇麼?”
“軒帥的行營,昨天已經回上海了,他此刻正在藩司衙門之中等你。”
*
關卓凡從泗涇回了上海,李鴻章也從嘉定回了上海,兩人在城西的巡撫衙門中見面,密談了許久。
要談的事情很多,不過最重要的兩件,一個是對這一次戰役的奏報,一個是未來兩軍協同作戰的計劃。
李鴻章先把奏摺的底稿拿出來,請關卓凡過目,並且很客氣地請他“斧正”。關卓凡仔細看過,見摺子上所說的內容,大致公允,把軒軍的功勞寫得足夠,青浦之失的經過,也沒有諱言,這讓他很滿意。而淮軍在太倉州的坂橋之敗,雖不免有所矯飾,但事不關己,他當然不會說什麼。
至於文字,他有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己的水平,是挑不出什麼毛病的,斧正更是談不上。於是就藏拙,說聲“高明之至”,不做一字更動,還給了李鴻章。畢竟等到把趙景賢福瑞斯特一干人換回來之後,還得寫專門的附片來奏明,因此有什麼事,到時候再說也不遲。
談到未來的作戰計劃,兩人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李秀成要西援“天京”的話,非帶兵去不可,至少他最精銳的中軍是一定會帶走的。因此只要他前腳離開蘇州,軒淮兩軍後腳就可以開始進攻。
進攻的方向,也做了分配。太倉州在嘉定的北面,也是李鴻章耿耿於懷的“傷心之地”,當然交由淮軍來主攻。而屬於蘇州府的崑山縣,是在青浦的西面,亦是上次伊克桑沒來得急攻下的地方,這一回仍由軒軍來包辦。等到各自打下太倉和崑山,則淮軍由太倉州南下進入新陽縣,跟軒軍一道,夾擊蘇州城,拿下這個偽蘇南省的首府。
這個安排,軒軍大佔便宜,不僅到蘇州的路程近,而且太平軍在崑山縣內堆積如山的軍需,勢必也落入軒軍的手中。以李鴻章的精明,不會不知道這一點,而他居然毫無異議,欣然表示贊同,關卓凡就知道,他一定還有話要說,至於要說什麼,亦能猜個**不離十。
果然,李鴻章略作躊躇,便開了口:“逸軒,我有一個不情之請,唐突的很,可又不得不開這個口,還要乞望你成全。”
“撫臺太客氣了,哪裡說得到這個話?”關卓凡心下雪亮,面上卻做出驚異的表示,“有什麼事,請撫臺儘管吩咐就是了。”
“不瞞你說,長毛的兵勢,比我料想中的,要厲害許多。”李鴻章坦率地說,“淮軍最終能守住嘉定,打敗長毛,戈登那兩營洋槍隊出了大力氣。我在想,這一回咱們分進合擊,好不好再把戈登,借給……借給我這裡再用一用?”
這可真是不情之請了,說到最後一句,李鴻章的語氣已有些吞吐,畢竟軒軍也要打仗,而且戈登的洋二團也是關卓凡花了很大力氣,真金白銀建起來的,這個“借”字,便很難說得理直氣壯。
“說起來,戈登這一千多號人,是英法的軍官帶隊,倒是最能打的……”關卓凡沉吟片刻,彷彿下定了決心,斷然道:“都是朝廷的薪餉、百姓的捐輸養起來的兵,連我在內,都在撫臺麾下,哪裡談得到一個借字?這一團人,就撥歸淮軍的建制好了!”
有這樣的好事?李鴻章眨眨眼睛,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及至他確定關卓凡並不是開玩笑,霍然站起,兜頭一揖,激動地說道:“逸軒,有你這樣同心協力,大事必成!”
關卓凡連忙起身還禮,口中做謙遜的表示,心裡卻不免有些慚愧——戈登固然能打,可惜跟他李撫臺,八字不合,這一段姻緣,不僅多半要變成鏡花水月,而且還會替李鴻章惹來很大的麻煩。
這可是有史為證的。
(三更奉上,求票票~)
*(未完待續。。)RT
第八十四章 風骨
換人的事,交給劉郇膏去辦,關卓凡很放心。算算時間,如果一切順利,那麼他們大約今天應該能回到上海。雖然如此,他亦不肯空等,於是利用這一點時間,把楊坊、華爾和利賓叫到藩司衙門,商量一下補充軍械的事情。
經過這一戰,軒軍又擴充套件了,以新募的部分勇丁和挑選出來的太平軍降兵,替各團都補充了一個新的營頭,而作為預備兵的長夫,也都替各營補滿了編制。
這樣算下來,馬隊六營將近四千人,克字團五營共三千人,先字團五營共三千人,建字團和德字團都是四營,各兩千四百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