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部分(第3/4 頁)
換裝備的時候,關卓凡說,就從軒軍的裝備中撥一部分好了,不用朝廷再掏腰包啦。於是自御姐以下,朝野內外,都為關貝子的高風亮節,公而忘私,感嘆不已。
當然也不能全員換裝,五萬條槍看似不少,可接下來還得照顧其他省份呢。於是,山東綠營三分之二的兵員換裝了斯普林菲爾德前裝槍,剩下的,每一營,設立一支長矛隊,一支大刀隊。
整編後的山東綠營,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戰法:經過持續的火力壓制,近距離接敵後,由長矛隊和大刀隊首先發起衝鋒。
全國各省綠營中,山東綠營第一個徹底廢棄了弓箭。
訓練,自然採用西法,“排隊槍斃”,“三段擊”,等等。
補充一句,“斯普林菲爾德”這個名字太拗口了,普通中國士兵不容易記得住,於是,由意譯而來,這款步槍有了一個很詩意的中國名字:春田。
完成了基本的訓練之後,軒軍派出的“軍事顧問團”大部分撤回,但每一營留下兩人,作為張軍門的“聯絡員”,其實就是監軍兼政委,既加強對山東綠營的控制,也保證訓練成果不走樣,不變形。
這樣,整編結束後的山東綠營,就算不是軒軍的“二線部隊”,也形同軒軍的“後備役”了。
張積中之流,連州縣都沒有佔領過,說到底不過“佔山為王”。進剿黃崖山這麼個土佬兒,如果張勇親自出馬,打贏了也不會給軒軍包括張勇自己加什麼分。但如果能由山東綠營把這個差使漂漂亮亮地辦下來,就可以證明:關卓凡的“改制”是成功的,是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這個意義,可比前者大得太多了。
還有一個原因,也使得軒軍不適合直接出手,但這個,是隻有穿越者關卓凡一人曉得的,暫且不表。
不過,為了萬無一失,關卓凡還是做了一點小弊。他以張勇的名義,向山東派出了一個“軍事顧問小組”,為閻敬銘提供作戰意見。另外,他還派出了一個炮兵連,所攜火炮,除了六門拿破崙炮外,還有兩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維特沃斯”十二磅後裝線膛炮。
“維特沃斯” 後裝線膛炮是關卓凡從美國帶回來的,較之拿破崙炮,它射程更遠,準確性更高,裝填也更方便。對一千六百碼外目標,“維特沃斯”連射十發,著彈點竟只有五英寸的偏差,快趕得上狙擊手了。
但這種炮初初問世,上述都是“試驗資料”,尚未經過任何實戰檢驗。關卓凡想,山路狹窄崎嶇,地形變化大,限制多,非常適合“維特沃斯”這種直瞄加農炮,好不好用,咱們用用看唄。
所以,軒軍派給閻敬銘的“軍事顧問小組”中,就出現了一位級別很高的人物:松江軍團炮兵師師長安德森——他過來純粹是為了看“維特沃斯”的打擊效果的。
不過,安德森的身份,對外是保密的,不然,這場仗還沒開打就變味了。
加了餉、換了槍、整了編,山東全省綠營,士氣高昂,從官到兵,個個憋著一口氣,要給綠營掙個臉,要給山東掙個臉,也要給北京的關貝子、天津的張軍門,實實在在地掙個臉。
*
(今天兩更,晚上還有一更,更新時間會稍晚一點,八點半之後吧。)
*RP
第一二六章 第二炮
關卓凡判斷,黃崖山上教眾總數過萬,但超過一半是老弱婦孺,真正能打仗的青壯並不算多。而且,小成氣候之後,張積中就把精力放在裝神弄鬼以及和女弟子胡搞上面了,早就沒心思組織教眾“習練戰事”。因此,黃崖山上的教徒,頭腦可能足夠狂熱,但戰鬥力不見得能高到哪裡去。
所以,他認為,雖然黃崖山山勢起伏深廣,不多集兵力,難以密為環裡,但真正用於進攻的部隊不需要太多,多了地形所限,也施展不開。
大部分的兵力要用於外圍佈防。
張積中老巢在山頂大寨,附近出山歧路極多,官軍攻入大寨之前,必須預先在周邊各隘口嚴密防守。一旦攻破寨牆,混亂之中,必有趁機逃脫者,預為之備,才能夠一網打盡,不留後患。
按照爵帥的指示,“軍事顧問小組”為山東綠營制定了以下作戰計劃:
參剿部隊次第出發,最先出發的應該是馬隊,他們的任務是將在黃崖山山下週圍活動的教眾驅回山中,為大部隊“清場”。
各部都到達黃崖山,完成了對黃崖山的包圍後,主攻部隊才開始攻擊入山。
第一波的攻擊,主要任務是奪取教眾在山路上設定的關隘,拿下一個關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