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第3/4 頁)
“照片”上的關卓凡,穿著的似乎是美利堅的“朝服”,領口肩上胸前零零碎碎掛了不少物件,但修身合體,英姿颯爽,比之我朝的翎頂輝煌,似乎更加神氣呢。
慈禧下死眼盯著,心裡已起了“據而有之”的念頭。
這副“照片”,原先是掛在正廳的,但御座也設在正廳,不知道旁邊的牆上掛一副關公爺的“畫像”,會不會有礙朝廷體例,於是便挪到了二廳,於是便提前嚇了慈禧君臣們一跳。
安德海在一旁湊趣:“奴才看戲,不知哪一朝的皇上,畫了功臣的像,掛在一個‘凌……什麼閣’裡邊。奴才想,咱們大清朝,若是畫了功臣們的‘照片’,掛了起來,該多麼有意思呢。”
那是“凌煙閣”。這些事情。慈禧當然比安德海清楚的多,但她卻偏轉頭,微笑著問醇王:“七爺,是這麼回事麼?”
醇王對史籍並不如何熟稔,但他好武,這一類史實卻是“門兒清”。
醇王道:“回太后的話,是有這麼回事。唐太宗為表彰功勳,命閻立本在凌煙閣繪二十四功臣像,真人大小,北面而立。太宗皇帝時常登閣流連。”
他頓了一頓:“情形彷彿的是後漢。顯宗皇帝表揚先烈。繪了光武皇帝御下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位將軍的像。置於南宮雲臺閣,世稱雲臺二十八將。”
這個慈禧就不知道了,不由欣賞地看了醇王一眼,心想。這倒真是一個好名目。
醇王抖擻精神,繼續道:“前漢也是有相似情形的。甘露三年,匈奴歸降,普天同慶,孝宣皇帝追念輔弼,乃令繪十一功臣像於麒麟閣,稱麒麟閣十一功臣。”
他本來要加一句:“打頭的是霍光,宣帝呼其姓而不名,以示榮寵。”但總算尚有急智。想到慈禧對“霍光”這個名字不會有什麼好感,生生把這句話吞了下去。
慈禧道:“本朝呢?”
這是明知故問。
醇王道:“回太后的話,本朝高宗純皇帝於平準平回後,繪是役功臣一百人像,懸於紫光閣中。並御筆為功勳最著者五十人撰寫贊文。所謂‘勒圖畫壁思偉績’。隆恩盛景,遠邁前朝。”
這幾句話激起慈禧的心潮:乾隆爺的“十全武功”,快重現於今日了吧?
她用十分讚賞的語氣說道:“七爺的書讀得好!”
滿洲勳貴能獲得“書讀得好”的評語實在太罕見了,醇王打從孃胎裡出來幾乎沒有這麼長過臉,激動地跪下重重磕了一個頭,大聲道:“謝聖母皇太后!臣惶恐!”
鋪墊了這麼多,怎麼開口和人家討要呢?
白氏好像知道她想什麼似的,說:啟稟聖母皇太后,關卓凡一共寄來了三張“照片”。
哦?倒要看上一看。
一張還是軍裝,只是換了個姿勢;一張卻是“便裝”,戴著頂高高的圓頂黑帽子,拄著一根柺杖,慈禧看了,嘴角不由泛起一絲笑意。
她改主意了:要就要這張“便裝”的。穿美國“朝服”的有兩張,又不好把兩張都要回去;這張“便裝”的才是“獨一份”。
二廳是一個“過渡”,開席開戲之前,供太后小憩。本來略坐一坐就往正廳去的,現已在關公爺的“照片”前流連了不少時間,慈禧偏又想起什麼:“關卓凡不是還有一位義嫂麼?請出來見一面吧。”
周圍人等都是一愣,白氏也頗出意外。這個安排不是很合體例,但現在不是在宮裡,太后的話就是“體例”,於是趕忙傳了明氏過來。
明氏自己更加意外,緊張得不得了,手心都捏出了汗。但她的性格剛強,大關節上反倒更拿捏得住,進了二廳的門,腿雖然發抖,外面卻看大不出來,大大方方地拜了下去:“太后吉祥!”
關卓凡的“嫂子”,怎麼都這麼漂亮!
壓抑住心中的詫異,慈禧發覺,自己對這個明氏,感覺和初見白氏,大不一樣。
沒有那種莫名的反感,反倒是有一份天然的親切。
為什麼呢?
她很快想明白了:這個明氏,更“像”自己。
這個女人,此時雖然輕聲細語,低眉順眼,但她眼角眉梢胎裡帶來的那一份明快剛強,卻怎麼也掩飾不了。慈禧看在眼中,覺得這個明氏,不但神情,連面目也和自己長得有幾分相似了。
那種感覺,就像對著一面鏡子。
慈禧隨意問了幾句,不過“哪個旗下的”、“小孩子多大了”、“開了蒙沒有”,等等。語氣溫和,如對家人。
明氏一一回答,聲音雖輕,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