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3/4 頁)
從發現黃金到大打出手,剛剛好也是十五年。
就是說,如果按照原時空的歷史程序,本時空1880年前後,英國人和布林人開打。
時間剛剛好啊。
英國人和布林人,為了黃澄澄的金子,終究是要如歷史上那般翻臉的,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這是人性和歷史的宿命。而且,不會再有第一次布林戰爭,必定是直奔第二次布林戰爭而去的。
問題是起點既然不同,終點就未必一樣,沒有人可以保證,英、布雙方必定如期在1880年開片。
不過,兩個國家間的矛盾,累積、激化、爆發,自有其固定的軌跡,在這個問題上,原時空、本時空,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關卓凡相信,1880年這個時間點,雖不中,亦不遠。
提前些沒有關係,不大幅度後延就好。
何況,我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做適當的“調控”呢。
變數還是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兩個。
第一個變數是德蘭士瓦東邊的情形。
原時空發現黃金的時候,德蘭士瓦東邊最強大的外患——祖魯王國,已經被英國人滅掉了;本時空,眼下這個點兒上,不論佩迪王國,還是祖魯王國,都在德蘭士瓦東邊好端端地待著,虎視眈眈地盯著布林人。
德蘭士瓦共和國暴富之後,一定要向東邊擴張的——布林人念茲在茲的出海口在東邊。如此,德蘭士瓦必定要和黑人王國大起衝突,而英國人,必定要明裡暗裡地支援黑人王國,對抗德蘭士瓦——關鍵是要掐死布林人獲得出海口的念想。
黑人王國並非易與之輩。原時空,窮屌絲時代的德蘭士瓦,曾在佩迪王國手底吃過大虧;而英國人滅祖魯王國,也花了好大的氣力。兩個黑人王國雖然終究不是暴發後的布林人的對手,可這仗到底能打成什麼樣子,對英、布之間的關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殊屬難言。
當然,這種影響,大約總是關卓凡喜聞樂見的那種。為了這個,布林人提前和英國人開片,也說不定。
第二個變數是布林人的外援。
原時空,第二次布林戰爭,布林人得到了“文明世界”的普遍同情——對陣雙方都是白種人,布林人以弱對強,自然容易獲得同情。何況,大家夥兒本來就瞧高高在上的英老大不順眼呢。
頗有一撥同文同種的志願者,從世界各地跑到南非,加入布林人民“抵抗侵略的正義事業”中去。不過,這班人熱鬧歸熱鬧,畢竟只是杯水車薪,布林人真正的外援,是德國——準確點來說,是德皇威廉二世。
按理來說,從國家層面給予布林人支援的,應該是他們的祖國荷蘭。可惜,“海上馬車伕”早已無復當年之勇,更不敢和英國人真正翻臉,只好由民間給南非同胞籌點款,捐贈點醫療裝置什麼的;政府只能給予布林人以“道義上的支援”。
真正給布林人送槍送炮的,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是真正有心和英國人掰手腕子的,瞅出能夠在南非給英國佬添堵,於是和布林人眉來眼去,勾勾搭搭,十分起勁。
英國人非常頭疼。最後,雖然英國首相張伯倫終於透過政治交易,引誘威廉二世放棄了對布林人的支援,但布林人的實力,已經因德國之前的援助而頗有增長。
不過,關卓凡認為,即便威廉二世不改弦更張,英、布開打之後,德國也很難持續對布林人提供支援。原因是布林人那個最致命的弱點——沒有出海口。英國強大的海軍可以輕鬆地封鎖南非東海岸,外來的武器和戰略物資,很難順利運抵布林人手中。
所以,要對布林人提供支援——主要是武器彈藥,必須戰前就做,而且,愈早愈好。
對布林人提供支援是完全必要的。布林人實力愈強,英國人的麻煩就愈大;戰後,英國人對中國的“態度”,就愈好。
那麼,本時空,這個活兒,還能由德國人來幹嗎?
很難了。
1880年前後,德國皇帝是威廉一世,當政的首相是俾斯麥,威廉一世跟他那位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孫子相比,性格理性、溫和得多;而以俾斯麥的智慧,更加不會認為1880年的德國,就有能力挑戰英國的全球霸權。
所以,布林戰爭如果提前爆發,德國人應該不會像原時空那樣,插足英國人和布林人的糾葛的。
英國人的老冤家,是法國人和俄國人——這兩位如何呢?
1880年前後,俄國剛剛在第十次俄土戰爭中慘勝,一是精疲力竭,一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