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老太太,全身上下都帶著一種與世無爭的寧靜。不過都達到宮廷女人的最高成就了,確實也沒什麼可爭了。想必正是這樣清心無慾,才能保養得那麼好。在她左右兩側還有兩名宮女,都很嬌小可愛。
她的聲音還很潤朗,人也比較有精神,看了我片刻,忽然開口道:“你走近一點,讓哀家瞧清楚些。”
我不知道她想幹什麼,只得硬著頭皮上前了兩步,心中卻有些緊張,有道是三年一代溝,她是這深宮中和我代溝最大的人了,也不知能不能溝通。
她和善的笑容,不知不覺消除了我的戒備,語氣中除了有些驚奇也並無其他,“你長得這般清秀可人,竟未被皇帝點中,真是奇了。”敢情她老眼昏花了,在點選之時根本沒看清我那嚇人的樣子,只是記得貴妃提過我的名字,才圈了我。
我垂眸淺笑,“奴婢姿色平庸,承蒙太后厚愛,才能有幸留在宮中,太后之恩,奴婢永世不忘。”我倒並不是諂媚討好她,這句話我是發自肺腑,是真心感激她成就了我人生的轉折,至這一刻,我的人生才開始進入預期的軌道。
這種話她肯定不是第一次聽,所以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又看了我幾眼,仍是有些驚奇地道:“前幾日貴妃跟哀家說,在儲秀宮看中一個秀女,有些機靈能幹,就是相貌不太能登大雅之堂,放出宮去又有些可惜,所以推薦給哀家,可是哀家怎麼看,也看不出你醜在何處,還真是奇怪了。”
我也不能將化妝惡搞的實情解釋給她聽,只好看著她淡淡一笑,“人之外表,本就是一主觀的東西,不然也不會有‘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話了,奴婢姿色一般,卻能得太后垂憐,可能是因為太后心慈仁和,一心向佛,深通佛法眾生平等的要義,於皮囊色相這般外物已不甚介意了。”拍馬屁不是目的,我只是在努力尋找能與她溝通交流的契機,我既要在這裡當差,當然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了,若能得她喜歡,我工作起來也輕鬆許多。記得歷史上這老太太是信佛的,我當然要投其所好試一試,就算她不信佛,我這樣說也沒什麼罪過。
她看著我的眼眸中驚訝之色更重,同時又有一絲歡喜,“你小小年紀,竟還懂得佛法?”
我笑了笑,不慌不忙地道:“佛法主要是倡導人心向善,寬大為懷,未必要看破紅塵才能參佛,反倒是身在紅塵,才難免有更多痴妄雜念,更需得佛祖指引,修心養性,以求寧靜。”
她看著我的神色忽然變得凝重起來,半晌才溫和地點了點頭,“貴妃的眼力果然不差,哀家身邊還真沒一個能似你這般會說道理的人,看來你是讀過書的人了?”
我微垂了眸子,謙虛地答道:“奴婢自幼讀過一些閒書,不過與佛結緣,還是八歲那年隨家人去天台山遊玩,遇到一位得道高僧,他開壇講法,講了七日方才離去,奴婢也在那裡聽了七日,受益匪淺。”我暗暗佩服自己已經達到出口成謊言的境界了。
“哦?”她滿有興趣地問,“那最大的益處是什麼?”
我看著她,微微一笑道:“或許是讓奴婢明白了,人生得失沉浮,是無常,也是有常,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而已。”
她看著我的眼光中更多了一絲興奮,接著又問,“那位得道高僧都講了什麼?”
我一邊思考一邊回答:“那位高僧講了許多極富禪理的小故事,太后若是想聽,奴婢就隨便說一個吧。”
她點了點頭,更直了直身子,我輕咳一聲,想起了網上廣為流傳的佛教四大經典愛情故事,緩緩說道:“從前有個年輕貌美的少女,出身名門、多才多藝,許多人向她提親她都拒絕了,有一日,她遇見了一名年輕男子,心中確知就是自己苦苦等待的人,但只得匆匆一面。之後,她四處尋找此男子無果,只有每日晨昏禮佛祈禱,希望再見那個男子。她的至誠,感動了佛祖,於是遂其所願,但是需要她放棄現有一切,修煉五百年。她毅然答應,然後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經歷了四百九十九年的風吹日曬,直至最後一年,有人出現相中了她,把她鑿成一塊條石,運進城裡,造成石橋的護欄。就在五百年的最後一天,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子終於出現了,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過石橋,又一次消失了。”
太后面上露出了一絲惋惜之色,微微皺了皺眉,“五百年就只得這樣?”
我輕聲笑了笑,又接著道:“那女子又用了五百年向佛祖乞求能觸碰到那男子,佛祖將她變成了一棵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又是一個五百年過去,最後一天,男子終於來了。這一次,他沒有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