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頁)
情隨即嚴肅起來,身體微微坐正。他之所以辭官,雖然有南京禮部侍郎這個官太沒意思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被言官攻擊,所以採取了以退為進的辦法化解掉。
以退為進,終歸還是要進的,趙良義才四十二歲,正是年富力強時候,不會真的想在家養老。他這段時間也在不停的考量自己起復的問題,涉及到時機、位置等等方面。卻不想,正三品官員起復這個重大問題被一個小小的雜官堂而皇之拿出來討論,第一感覺很滑稽很荒誕。
但是趙良義與李佑打過兩次交道,也能曉得李佑並非一個誇誇其詞或者荒唐的人。例如上次他寫詩罵毛知府,大家一致認為李佑腦子進水了,但事實證明另有深意。
敢在我面前提起起復,難道他真的有什麼出色見解?能寫出那般多花樣百出的詩詞,又能隱忍鬥倒知府,他絕對不是蠢人,說不定真有不凡處,不能以普通雜官視之,趙良義想道。同時口中問:“李大人有何見教?”
李佑卻答道:“事關機密,請屏退左右,以免外洩。”
所謂左右只有一個人…趙良禮氣的吹鬍子瞪眼。
趙良義忍不住啞然失笑,覺得這李佑和不成材的弟弟關係真是不錯,這時候了還能互相取樂。'(m)無彈窗閱讀'
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佑的捆綁銷售
書接上回,李佑本想再問趙良義“老大人覺得為何毛知府會鑄下大錯”之類的作為開場白,但對方能給他張嘴的機會就己經值得慶幸了,再賣關子徒惹厭煩,還是老老實實把胸中所想盡快講出來罷。
李知事組織語言說道:“當年朝廷裁汰冗官,以江南地小官多之故,將諸道臺盡數裁撤,職權皆歸於南京六部。然江南雖地小卻事繁,南京距蘇州五六百里,京師距兩三千里,豈能緊切遙制乎?巡按不過一年一度走馬觀花而已。正因上司糾察核理疏漏甚多,府衙權大無制衡,故而毛知府有機可趁。”趙良義點頭稱是,知道李佑還沒有說至關鍵處,便繼續靜聽。
“以下官之見,為避免前車之覆重演,須重設蘇松道,恢復藩鎳官舊制!”李佑句道。所謂蘇私道,就是昔年管轄蘇州、松江二府的行政區劃,恰好選也是本朝兩個繳稅最多的地方。
國朝每個省部分設了若干道,但這江南地區屬於南直隸,上面沒有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官制紊亂得很,道臺的設定也是變換不一。有強力人物任職江南時,曾把常州府圈進蘇松道,擴大到蘇松常道。可嘆強中手更有強十手,有人甚至搞出過蘇松常鎮道,又增加了鎮江府,這一道便包括了整個長江以南浙江以北的國家精華地段,簡直是天下第一道。話扯回來,卻說死賴著不走的趙良禮聽到這裡十分不明白,奇道:“你就是要說這些?與我等有何干系。”
“再有一點。兩位老爺豈不聞昨夜漕船被劫之事?我蘇府稅重,百姓心有積怨,無事尚能隱忍不發,但此時正值府城風波不止,民情動盪,安知不會生變?如今府裡沒有重臣坐鎮,局勢危如累卵。”
李佑這兩段話彼此之間彷彿毫無關聯,屬於想到哪說到哪,所以趙良禮還是不明白,但趙良義卻是若有所悟了。
李佑觀察趙二老爺的表情後言辭懇切說:“情勢危急之時,若有外地官來蘇州上任,不通地情,不得民心,一時之間哪裡能平息民情?王同知正署理府衙,下官願說動王同知以府衙名義上奏朝廷,陳述當前利害,請朝廷特事破例,委派名高望重的蘇州本鄉大臣前來撫慰黎民,宣示天恩,非此不足以平患!若府衙分量不重,還請老大人說動欽差謝中丞,共推此事。’
李佑嘴中這個名高望重的蘇州本鄉大臣,顯然指的就是趙良義老大人。聰明人一點就透,趙良義已經徹底領悟到李佑的意思,於是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語。
李佑的幾段話,看似前言不搭後語,但趙良義把自己嵌進去後,就覺得滿盤皆活、上下貫通了。李佑的想雖然天馬行不拘一格,但站在他的地位上又很切實可行,堪稱是幫著設計了一整套方案。
先,他趙良義不可能在家養老,需要尋找時機起復。李佑便給提供了藉口,道是府城民情不穩,有生變之虞,急需在本地威望的大臣鎮守。又因為情勢危急下外地官員人生地不熟,來了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所以需要破例委派像趙良義選樣既有地方政務經驗又有本土威望的大臣
這種看似臨危受命的起復非常有面子,相當符合起良義這類文官士大夫的口味――本官和那諸葛武侯一樣,出山非為一己之私,乃是感念蒼生,心懷社稷。
按國朝體制不得在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