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頁)
李佑不顧府城民眾挽留,自行去職跑路,難道就不擔心真丟了官麼。放到武將行當或者戰爭時期,這叫臨陣脫逃,但對於國朝文官士大夫,自行去職是一種品味和文化――辭官文化。並創造出了好幾個專業術語,如掛冠而去、封印出城、杜門謝客等等。
就像前文中提到過的趙良義,被言官罵了後就選擇辭職,皇帝還沒準,他就跑回家了,也算得上自行去職。這叫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便奉身而退。一方面是宣傳自己不稀罕功名利祿的高風亮節,另一方面是身處危局困境時候的自我救贖。
這樣的人在國朝輿論中一般是被同情的,皇帝一定會再三挽留你的,官位也會給你留著的(敢迫不及待跳出來準備接替的都是官場二愣)。當然李佑到不了那個層次,但意思差不多。
其實以上的道理,浸yn這時代官場半年的李佑未必懂得,他所倚仗的不過是後世見識和聰明機變。認真分析起來,這次他的目的只是為了推掉平息騷亂不利的責任,操作思路是上輩學來的“塑造先進典型把壞事變成好事”。
所以他累死累活的給自己刷出巨大聲望,堪稱萬民擁戴,後顯得無可奈何了當眾自責一番後假裝跑路,美其名曰愧對朝廷讓位於賢。而且李佑很幸運,主角光環顯靈了,他的作為無意之中暗合了本朝主流德行標準,在輿論中處於被同情和非常正面的位置。而在這個時代,即使以官方的態度,寄生在輿論中的道德、綱常、禮義之類東西甚至比法律還重要的。
閒話不提,卻說李大人無事一身輕,一葉扁舟漂回了虛江縣。拜見父母時,聽母親朱氏心疼道:“小二有些消瘦了。”
李佑笑答道:“兒在府城為官,近來勞碌,片刻不得安歇。”
旁邊李父不通道:“你們做官的誰不說自己忙,在家裡就不要打官腔了罷。”
李佑頓時被父親噎住了,說了實話都不信。
“你突然回家可是有什麼事情?”李父又問道。
李佑說:“兒是棄職而回…”
李父大怒,打斷了李佑道:“孽畜膽敢如此”
李佑正要解釋,卻見有門手持名帖片匆匆過來,稟道:“外面有隊儀仗來了。”
李佑接過名帖赫然寫著陳英禎的大名,一時驚住。這是陳大人首次登門拜訪,還是主動的,怎能不驚,別提陳大人堂堂的分巡道臺官身份。
不要忘了,李佑主動作高風亮節狀自行去職,如果不想弄假成真的話,手握監察保舉大權的巡道官是絕對不能怠慢的。
李佑當即整肅衣冠,指使下人大開門洞,親迎出大門外。果然見到陳大人的儀仗隊伍,黃師爺正站在隊伍前頭朝這邊張望。
李佑疾步上前,欲至轎前拜見陳大人。孰料黃師爺步伐矯捷,伸手攔住李佑道:“李大人怎麼出來了?”
我敢拿架不出來?黃先生說的這是什麼沒頭腦的話?李佑一頭霧水,面帶疑色。
“你懂不懂規矩?”黃先生帶幾分責怪語氣道。
李佑莫名其妙了,難道什麼地方失禮了?但迅速回想應該是沒有的。
又聽黃先生唉聲嘆氣道:“你應當閉門不出,謝絕見客出來幹什麼?”
“莫非出來大禮迎接陳廉使還錯了?”李佑忍不住反問道。
“你難道不仔細想一想陳大人為何會屈尊至貴府?這難道引不起你”黃師爺搖頭道:“陳大人擔任分巡道,掌有本道風俗教化及彰勵節義之事,故前來撫諭地方賢良。而你,身為主動隱退的高人賢士,哪有一見上官前來便匆匆逢迎的道理”
李佑終於懂了…此時不是陳大人來拜訪李大人,而是陳巡道代表按察分司來看望慰問隱退在家的先進典型李賢士。黃先生嫌他沒有高賢的範兒,表現的太謙卑,壞了陳大人的事。
表現的太恭敬也是錯啊…
按黃師爺的設想,李佑應當閉門不迎,而陳巡道非要禮賢下士,等個半日或者再來兩次,成就一段佳話。結果沒想到李佑竟然不懂這個規矩,沒有默契,配合不起來。
“**品時還可以胡混,但你如今到了這個位置,也該找個幕僚協助參贊了”黃師爺恨鐵不成鋼道。
“我知錯矣。”李佑誠懇道,“這就關門拒客。”
“遲了,不要畫蛇添足貽笑大方。”
陳巡道終還是進了李家,賓主落座上茶後,擺出很官方的譜兒對李佑道:“聖人云:有道則仕,無道則卷而懷之。”
這又是什麼?對經義不精通的李佑不知如何作答,怎麼今天大家說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