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3/4 頁)
“可嘆陳巡道為官清廉,於民一文不取,只好便宜的當些文字以為生計,有當票為證的,還是死當。”李佑煞有介事的感慨道。
這都行…黃師爺無語了,更無語的還在後頭。
李佑繼續道:“不過請放心,我那朋友定然不會叫明珠蒙塵。到時處理死當,一件賣他一百兩,二十件就是兩千兩!一個二百兩,二十件就是四千兩!一個四百兩,二十件就是…江南有錢人多,不怕沒人買!”
黃師爺徹底懂了,聽李佑說能賣到這麼貴,他一點都不懷疑。
別的不說,只要那個掛羊頭賣狗肉的當鋪悄悄放出風聲,蘇松地區最高階別理刑官、監察官、教化官陳大人那裡有個小本子,專門記著誰在當鋪買過他的字…
估計總有一大批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有錢沒地花的、心虛的富翁和官員悄悄出手,誰敢說自己將來不會吃官司?高價買了就當個護身符了。
或者將來遇到三長兩短麻煩事時,也有了藉口拿著題字去和陳巡道打交道攀交情。
黃先生不禁心生感慨道,果然是李大人一貫為之的、***牌坊都要抓的作風。他特別佩服李佑這一點,奇思妙想層出不窮。
字畫往來,至少面上是文雅事,不損名譽。最後陳大人明著窮到當文字,暗中卻賣了高價,又博清名又賺實惠。
若遇到什麼質詢可以直接往當鋪身上一推三六五,反正當鋪這個食利行業名聲本來就不好。
至於買了字的以後拿出來求辦事時,還得看具體情況,辦不了的就說當鋪散佈謠言,輕信了怪不得誰。
“對了。”黃師爺又想起什麼道,“方才遇到王知府,閒談了幾句,我看他也有些憋屈情緒。築城這事,你為何一定要想著獨自應對?官場上哪有單打獨鬥的道理?所以你不妨去與王知府多多商議,他畢竟是府尊。”
李佑搖頭道:“以府尊的面瓜性情…不是我小看他,不給我扯後腿就不錯了。”
“未必見得,老實人發起火來更厲害,萬萬不能小看。”黃師爺點醒道。'(m)無彈窗閱讀'
第一百七十五章 老知府的憋屈
話說王知府本來對築城之事還抱有一絲期冀,覺得這是建功立業、名垂不朽的時機(讀書人的通病),意欲從石參政那裡搶一搶主動權。一提起名城姑蘇必然要說吳王,這就是歷史傳承的魅力。
王知府想的是,如果能在自己擔任知府時完成擴城大業,焉知不會也把他的名聲傳下兩千年?這樣後世講古,第一句是春秋吳王築城,第二句沒準就是大明景和朝的太守王公擴建了。
石參政再大那也不是蘇州府參政,他王某人才是蘇州府名正言順的正堂官!
這個幻想在頭腦中的熱度達到頂峰時,王知府藉著石參政奏疏的名頭去諮詢李推官,企圖獲得支援。
然而李佑不解情趣,三言兩語、快言快語、風言風語的把王老大人的夢想直接拍滅了。很明顯,思想覺悟很低的李俗人是沒有興趣沾惹這個麻煩的。
從二十一世紀穿越而來的李佑當然清楚,雄偉城牆或許能從兩千年前挺到今天,但多半挺不過下面這五百年。
不知為何,從那之後王知府感覺很憋屈。縱觀國朝三百年,在蘇州府知府這個職位上,還有比他更壓抑的嗎?
上面有個動輒亂命的分守道臺,下面有個名聲響亮的土豪推官,強勢道臺和逆天土豪鬥來鬥去,他這知府被夾在正中間便成了被忽視的存在。
在道臺眼裡是個傀儡,在土豪眼裡是個掩護,簡直屈死人也。
二者仔細論起來,對李推官這個人,王知府還是能包容的。雖然被李推官的風頭蓋過,但王知府本人並不是鋒芒畢露的性格,對此倒沒有怨意。
何況李推官雖然行事高調,看重臉面,但在府衙內實際權力劃分上,還是知分寸、懂進退,並不輕易越界攬權,為人也恩怨分明。這些都使王知府很欣賞。
相較下,石參政屢屢干涉府署政務的作風就令府衙正堂王大人十分不滿了。
上次且院試不提,以本次築城來說,石參政如果有這個想法,按規矩應當先通報府衙,再由府衙決定後奏請,而不該分守道揹著府衙直接向朝廷上奏。
分守道的職責重在一個督,不是親力親為和胡亂插手。就算任命一個協理築城事,居然也是李佑而不是他這個府署正印官,這太瞧不起人了。
王知府左思右想正入神,聽門子來報:“李推官求見。”
原來李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