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3/4 頁)
身勉強夠格。但天下女子夠格的何止千百萬,應選當皇后就和買彩票一樣,以為自己要中的都是痴心妄想。
更何況選皇后和別的事不同,既是國事又是天子家事,外臣可以參與外圍工作,但最終結果只出自子宮中,或者說就是皇太后一個人的意見。即便蕭學道可以透過他擺平許道宏、趙良仁等重臣,但又能有什麼用?往往大臣越支援的人選,越不受宮中歡迎,所以這事他完全沒頭緒。
除此之外他能拿出手的唯有詩詞而已,蕭大人總不會蠢到讓他李估寫詩詞替自家女兒“揚名”罷?
想清楚後,李估婉言相拒道:“老宗師太高看在下了,本縣真幫不上忙。”
蕭學道撫須笑道:“李別駕莫非以為本官不識天數而痴人妄語?你可知道,老夫當年在宮中文書房當過教書先生的。”
在宮中教過書?見多識廣的李大人也要為此動容,在國朝這絕對是硬關係。
大臣入宮教小太監讀書,是有傳統的。當年內書堂這個宦官培訓基地還在時,常用詞林官入內書堂當教習,與在內書堂讀書的小太監們是師生關係。
對個人仕途而言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自宣德朝後,百分之九十九的掌權大太監均出自內書堂(另外那百分之一就是天啟朝的九千歲),這點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誰要當了內書堂教習,那麼將來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說不定就出自於他門下再不濟也能出幾個掌權太監弟子,這是一筆相當寶貴的政治資源。
太監受過內書堂教育是一種資歷,有文化的太監們不見得像人渣,品格至少不會比文臣差太多受風毛影響還是知道尊師重道,甚至還有以儒家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言行的。
在內書堂當過教習的文官,受太監弟子尊重是正常現象,出了事被太監救命也不少見而且常常可以受權勢太監援引入閣當大學士,然後內外互相呼應。自宣德朝至今,有據可考的六十九個內書堂教習中有十九人入閣,比例已經相當高了。
當今景和朝太監勢力全面衰退到低谷,沒有了內書堂和司禮監不過保留了維持公文運轉的文書房宮中仍然需要一定數量有文化的太監。蕭大人竟然在文書房當過教習……,
雖然也僅僅只是個文書房而已,但宮中殘餘的有水平的太監都是出於這裡,別的幫不上忙,但宮中事務倒是可以相助的。
李估暗想道,若放在當年內監全盛時期這位蕭大人大概能去考慮怎麼運作入閣作大學士了。有這個特殊基礎,難怪敢去想皇后的事情再說高官顯貴對選皇后不會有什麼興趣,為了避嫌也不敢有什麼興趣,蕭大人的競爭對手說白了就是一群小官員和平民而已蕭學道對李估的神情很滿意,又丟擲一項重磅條件“聖母身邊的麥承恩,想必你熟知的,本官便是他在文書房時的授業老師。如此李大人總不該笑話本官異想天開了罷?”
李估再次驚訝,若麥公公都答應相助,那蕭大人真是有底牌的人!
本朝太監作為一個政治集團已經接近於完蛋了,但出現好似另一個時空裡李蓮英安德海之類特例的可能xing永遠存在。
李大人對麥公公還是很熟悉的,錢太后身邊的隨身辦事太監,親信裡的親信,李估被拖出武英殿受廷杖時,就是麥承恩在一旁監刑。
有人說,如果本朝要重建司禮監和東廠,麥公公即使當不上司禮監掌印太監,也能混個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
皇后人選很大程度上就是太后一句話的事情,若有慈聖宮親信麥公公在暗中相助的話,運作成功的機率至少要增加幾倍。
至此李估再也不敢在心中嘲笑蕭學道失心瘋了,沒有三分三怎敢上粱山?
他搖頭苦笑道:“老宗師有麥公公相助,大事可成,還尋本縣作甚?”
蕭學道同樣苦笑道:“本朝宮中甚是奇異,西有慈聖宮,東面還有午千歲殿下…”
李估的笑容瞬間收斂起來。這蕭大人在自己面前提起歸德長公主是什麼意思?想求自己打通歸德千歲的關節?難道這說明自己和歸德千歲的jiān情有洩lu所以被他知道?
他試探道:“本縣與歸德駙馬、禮部朱副郎相厚,至於千歲殿下那裡……”
蕭大宗師阻止李估繼續說下去“你我之間,明人真不須說暗話。
手握先皇遺詔打理宮中事務的歸德千歲在宮裡是什麼分量,你我都明白得很,天子選秀繞不過聖母,也繞不過千歲。麥承恩說你極受歸德千歲看重和籠絡,說話很有分量,算是半個親信,這總不是假的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