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4 頁)
視教化等美譽。
但修建祠廟可都是要花銀子的,揚州有過那麼多名人,立上一堆祠廟耗費不知要多少,以後管理起來也麻煩,哪有立一個總祠省心省力?
李大人又道:“當然也不用像蘇州府那般湊出五百賢人,太多了,選出幾個極有名望的前賢即可,無非是個表徵而已。”
幾個師爺都不蠢,立即有就有所猜測。其它事情東主都讓大家暢所欲言,欣然從之,唯有這件事情具體拿了主意,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東主心中,這件事的重要性相當高,未必比修建行宮低。
既然東主有主意,那就照辦罷,到底為何東主如此看重此事先不管了。東主重視的事情,就是當幕僚該重視的事情,幾個師爺便拋開其它,商議起哪些先賢入選的事情。
“應當有漢之董子,此乃一代大儒。”崔師爺先提出一人。董子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也,擔任過江都國國相,大約現在的揚州太守差不多。應該是揚州城歷史上最早的賢人。
胡師爺撫須道:“城中北柳巷有董子祠,已經被鹽運司衙門佔地時圈了進去。”
李佑聞言便霸氣十足道:“既然如此,便移文到鹽運司,叫那鹽運司仔細翻修董子祠,四時開放。如若不肯,就叫運司將地方讓出來,若再不肯讓,就叫營兵去拆了運司外牆,打通董子祠道路。豈可讓先賢祠廟湮沒於衙署之中而不得聞乎?”
那可是煊赫的鹽運司…眾人齊齊無語,恍惚片刻,便放下董子祠繼續議論起來,“宋之三賢應該有。”
這宋之三賢便指的是擔任過揚州太守的韓琦、歐陽修、蘇軾,自從李佑剛上任時拿這三人糅合到一首詩裡諷刺羅知府,在揚州城裡便流行起了三賢的說法。
胡師爺對揚州掌故最熟悉,“城中原有歐陽文忠公祠,不過年久失修敗壞了。蘇子也在蜀崗上修了谷林堂,現在那裡倒有點祭祀香火,還有蘇子親手所書的殘碑存留。韓魏公則沒聽說過有祭祠之事。”
“歐陽文忠的祠在原地重建,蘇東坡的祠便建在谷林堂中。只是不知韓魏公官署所在何地,可尋訪舊址立祠!”
一直沒發言的江都縣主簿此時開口道:“唐代杜樊川傳下了揚州詩壇道統,也可立祠。”
杜樊川,杜牧也,用無數詩詞刻畫揚州的大詩人,說起揚州詩詞必然要先說杜牧。
但李佑卻一口否定道:“杜牧在揚州浪蕩無行,尸位素餐,於民無益,說是先賢有些過了,今次不必管他。”
聽到東主這話,眾人再次一愣。李大人同為詩壇名家,這樣貶低前朝詩人,有點不合常理啊,同行相忌也不該是這樣的,那杜牧都是快一千年前的人了。
很快莊師爺突然先醒悟到了!其實是因為杜牧沒當過揚州太守罷?董仲舒當過江都國國相,三賢都當過揚州太守,只有杜牧在揚州時只是個書記官。
東主蓄意藉著迎駕機會修一群揚州太守的祠廟,原因就在這裡啊,不得不佩服!'(m)無彈窗閱讀'
三百八十八章 人文的傳承
全文字無廣告
三百八十八章
人文的傳承
李大人意欲如此大張旗鼓,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這是他自從領了誥封后,對自己將來道路反覆思考的結果。shuhaige。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主要目的當然不會膚淺到為了當一個知府,也不是為了把自己炫耀性的比擬成太守。
在李五品未來預計很漫長的仕宦生涯中,就算熬死年頭也能再熬升兩品,區區一個知府算得了什麼,再不濟還有三品的指揮使兒子。
他的運氣應該不會像永樂朝山東汶上縣知縣史誠祖那般差勁罷。此公有循吏之名,活了一百一十五歲卻一直在汶上縣連續當四十八年知縣,真是一朵空前絕後的官場奇葩。
國人重歷史,而歷史是有傳承的,文化譜系也同樣是不拘時空薪火相傳的。
就像在蘇州時,蘇州人常常將李探花與兩百年前的唐伯虎相併稱,視為唐伯虎、祝枝山之後的又一個可充當姑蘇城名片符號的才子奇人,這就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認可。
目前李大人的官場生涯漸漸步入正軌,可以說是風生水起如日初升,早沒了開始那種先撈幾票,若勢頭不對就掛冠回家當小吏的念頭。既然打算長久的幹下去,風流才子的標籤就該換一換了,因為唐伯虎在官場上並不好用。
才子與士大夫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已經爬到五品,掙回了世代富貴的李大人深思熟慮數日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