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第2/4 頁)
大膽!”
李佑對彭閣老充耳不聞,掏了半天,從袖中掏出一冊書卷,封皮朝上高高舉起。
群臣抬眼細看,封皮上的字是《大明會典卷五》,有些熟知典籍的大臣瞬間已經想到了什麼,驚撥出聲。'(m)無彈窗閱讀'
四百六十章 祖制與變通(求月票!)
~日期:~10月07日~
殿上群臣四十餘人,人人都對李佑這個重返武英殿的年輕人有著深刻的印象。【'上一次李佑在朝雖然不超過半年,但在朝爭中卻極其炫目耀眼,好似劃過朝堂之上的流星一般。有詩曰之:事了拂衣去,另刷功與名。
這次看到李大人為了檢校僉都御使而再次上殿,諸卿感慨幾分但也都明白,徐閣老、彭閣老、以及與袁閣老同在一條船上的金閣老都是不待見李佑的人↓常的推選情況下,他們必定推舉焦士美和申鶴齡其中之一。
不過焦申二人突然雙雙退出,叫李佑成了文官推出的獨苗候選人,肯定會給閣老們造成片刻糾結。
徐、彭、金這些閣老與李佑有嫌隙,這是預設狀況。如果他們打算反手更正立場扶持李佑,那必定要做出一些表達善意的舉動,以免別人繼續誤解。
可是趙天官已經打算宣佈要開始了,這幾位閣老依舊沒有任何示好言行。只能說明一件事,徐、彭、金三閣老包括不在場的袁閣老將繼續敵視李佑,不會給李佑任何推舉。表達出的潛臺詞是,寧與太后妥協,不與李佑議和。
現在這個情勢就此發展下去,沒人會覺得李佑能笑到最後,別看李佑似乎成了文官銓選出來的獨苗,好像非他莫屬,其實沒這麼簡單。
但內閣中,反李佑的是人多勢眾一方,幾乎就是三分內閣有其二。所以看慣內閣風頭行事的人必定也跟隨者去推舉另外剩餘的兩個待選之人,免得公開與太多閣老唱反調。
更別說太后這個高居寶座的人,也是對李佑記仇的人。所以綜合起來分析,情勢發展到目前這個地步,李佑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入選,這一局只怕要被準備更充分的慈聖太后贏去了。
不過李大人不愧是李大人,已然不死心的跳出來攪局,倒是讓眾人感到即在預料之內又在情理之中,或者產生了“本該如此”的念頭№多人恍惚間又記起了一兩年前那些一波三折驚心動魄的朝議…
在眾人的目光中,李佑在丹陛下高舉《大明會典卷五》書冊。寶相莊嚴,彷彿虔誠信徒手捧聖物。
大明會典由先皇欽定。全書浩繁卷帙,多達兩百多卷,歷經幾次修訂。主要內容是朝廷各衙門各種事務的典章制度,辦事條例和程式。【'可以說是整個朝廷運轉的基本法。
只有個別博聞強記的可以通讀全書,一般官員可能也就熟悉自己職掌那部分,但要與卷目對上號仍需費一番腦子。更多則是憑藉經驗和傳統辦公,需要查的時候臨時抱佛腳。
想象下就知道,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也沒人上班時會天天抱著各種規章制度背誦罷。若猛然去問某人,某制度第幾條第幾款是什麼內容,九成九是茫然的。
所以看到李佑從袖中翻出一本《大明會典卷五》,大部分人心中都閃過一絲疑惑,會典卷五里有什麼內容可以為李佑撐腰?包括錢太后。
李大人自然不會讓大家疑惑太久※音鏗鏘有力,響亮的對慈聖皇太后奏道:“會典卷五內有廷推之則!無論何種廷推,參與朝臣只不過大九卿。及部、院、通、大諸司的三品以上堂上官。亦或有掌印科道,有時也有五品以上部院官。但遍覽全書,從未見有宰輔、君上可以參與廷推之例!”
國朝大九卿,指的是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九個人♀乃是外朝文官最核心的大佬。
部、院、通、大的三品以上堂上官,指的是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中三品以上的坐堂官員。其實主要就是六部的侍郎和左副都御使♀是外朝文官中僅次於核心大九卿的大員。
所謂堂上官,就是正經在本衙門辦公的坐堂官員,不是那種外派加虛銜的尚書侍郎之類。
掌印科道,則指的是六科十三道中資深的掌印御史、掌印給事中。
李佑的意思就是,根據大明會典,本次廷推最多隻應該由上述這些官員參加,是外朝官員的事情。太后和輔政內閣大學士都該靠邊站去,在宮廷靜等結果就好,不要隨便直接插手外朝的事務,不然就是違反了祖宗法度!
當然,內閣與太后絕對不是沒有權力的,只不過內外朝分工不同♀朝廷推結果必須要上奏太后,並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