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第1/4 頁)
“是。”狄仁傑點頭回道。
“而且一個七品官的俸祿多少?參加一次地方刺史的宴會,怕是他一個月甚至三個月的俸祿,都回請不起一次地方刺史吧?”
“是。”
“提升官階,打消他們升遷仕途的疑慮,加以高薪防貪,道御史由原來的正七品直接提拔為從四品上,道御史丞提為正五品上,御史大夫與六部尚書同階為正三品,御史中丞為正四品上。如此一來,是否可行?”李弘語氣變得凌厲起來,看著思索的陳敬之跟狄仁傑說道。
“這……。”狄仁傑一時之間,猶豫在了御史臺的分工職能上,對於太子殿下這個膽大的設想,顯然比他另立衙署的想法更有效率,中間省也去了太多太多的環節,只要旨意一下,便可立即執行、立即生效,對於地方官員,一下子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威懾效果。
而在歷史上,御史臺被分為臺院、殿院、察院,便是李弘的龍媽武媚所為,如今隨著狄仁傑換成了向李弘稟奏,也自然而然的,這一改革,變成了李弘的改革。
隨著官員品級的提升,相應的,沿襲前朝的職權便會被李弘拿走大半,永遠也不會再出現,歷史上監察御史身兼行政權、軍事權、審判權的局面,而是變成了只有監察權與司法權兩權,一個職責分明的機構。
一系列的改革,一下子把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三大衙署的權利,徹底的清晰劃分開來,變成了三權分立、監管、監督的局面。
但李弘也很清楚,任何一個時代都一樣,光明永遠是伴隨著黑暗同在,此起彼伏的存在著,永遠也不會出現一個完全清廉的制度,所有好的制度,不過是恰巧對應了實時背景,完美的契合到了一起罷了。
而這便是考驗皇權社會中,一個皇帝對於實時的觀察是否敏銳,是否能夠完全掌握、瞭解自己治下江山的一切,而後給出一個適合的制度。
坐在馬車裡的李弘,思緒依舊飄渺著,實時順應著潮流的發展,因為自己的出現,大唐社會發展的諸多問題,比起歷史的軌跡來,不過是提前了約二十年的時間罷了。
今日狄仁傑所言的這一切,不就是武媚當政後,在監察制度的完善中,拿出了一個譭譽參半的制度的環境嗎?
御史臺被武媚分為臺院:執掌彈劾京都官員,參與大理寺、刑部以及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又與門下省、中書省受理冤訟之案,形成了對於大理寺跟刑部的監管,也被人們稱之為:小三司。
殿院:則是職權說小也小,說大也大,更像是對魏徵的一個寫照,沒事兒可以看看百官在宮中上朝時的行為,或者是皇帝在上朝時,有無遵循各種禮制,專門與皇帝對著幹的那夥人,職能彈劾上不受法律約束。
自然,殿院就像是太常寺等一樣,跟東宮的太子殿下李弘,向來是誰看誰都不順眼。
察院:便是職能最為廣泛的一個御史臺衙署,率監察御史、監察道御史監察天下十道,同時也監察司農寺、太府寺等皇家機構,尚書省以及尚書六部同樣也是察院的重中之重,這兩年因為李弘被封為尚書令後,倒是有所放鬆,畢竟,這本來就是皇家的,監管的話,太子或許便替代他們做了一部分職責。
而這些如果都是武媚在原有歷史上的功績,該會有多好呢!
但歷史往往最是無情、公正,在記錄一個君主的英明時,自然也不會放過你在掌控上,對於一些人的縱容。
酷吏由來已久,而提及武媚登基為帝,便不得不提起四大酷吏,來俊臣、索元禮等大名鼎鼎的,為唐王朝在後世留下不少酷刑的有名人物。
如此也足以看出,無論李弘如何改變歷史,所有的隨著時代變化、前進的問題,依然是還會接踵而至。
如果剛才席間按照狄仁傑的建議,結合著武媚登基後一系列的舉措,那麼李弘與狄仁傑如果想法不謀而合的話,便會出現:大唐不是朝堂之上出現酷吏,便是精衛可能效仿大明,出現錦衣衛的景象。
抖了身上突然湧出的冷汗,馬車在麗正殿門口已經停下了足足一刻鐘,小雪、夏至、半梅、尋蘭,甚至就連白純,都在門口等著李弘下車。
但馬車裡卻是一點兒反應也沒有,太子殿下像是囈怔了一樣,坐在馬車裡不知道在想些什麼,顯得有些茫然、有些呆滯。
花孟與獵豹也同樣站在馬車兩側,卻是不敢打擾,像是在想事情?還是在神遊天際的太子殿下。
658 卑路斯
元日之前最後一個朝會已在昨日舉行,而關於大理寺、刑部、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