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3/4 頁)
私藏一副鎧甲就是死罪,這野豬皮藏了十三副早就夠全家抄斬的罪過了,不過李成梁的後人也遭了報應,後來努爾哈赤攻破撫順李成梁的後人十多人皆戰死。
裝上大量的稻米後,廬山號再次南下澳洲。這一次路途和航線熟悉了,廬山號用了更短的時間在1628年十月初回到澳州南部的基地。
這時廬山號在澳洲南部的基地已經有了名字,留守的穿越眾在排除了一個個議案後,將這裡取名為青年城。起這個名字一是因為穿越眾平均年齡不大——平均年齡甚至不到三十歲。想一想這個澳洲共和國從無到有,就像一個青年一樣正處於上升期——大約多少也受了少年中國的影響。
回到青年城的港口後,船上的人放眼望去,這裡大約真的有的一個小城市的樣子。當初廬山號離開的時候,這裡只有一個碼頭和幾十間大屋子。現在的青年城不但擴大了深水碼頭而且沿街拔地而起的上千棟整齊房屋都讓人覺得變化太大了——當然作為代價附近的高大桉樹都被砍了個乾淨,那些在樹上居住的樹袋熊也都成了人們養的寵物。
現在澳洲青年城養樹袋熊還是很流行的,廬山號船上的女生們本來養了幾隻貓,可是到了澳洲後這些貓不是天天去海邊玩就是天天去廚房轉,哪像這樹袋熊一樣每天都這麼乖吃飽喝足了就掛在樹上不動了。而且樹袋熊易於飼養不就吃桉樹葉嘛,這玩意沒什麼用,伐木隊天天伐木每天從木材廠抱一筐桉樹葉回去洗一洗乾淨就夠寵物吃了——最多的一個女生養了三隻樹袋熊。
眼見著變化之大,眾人無不感概,這廬山號才走了多久啊加起來還不到三個月,除了路面是石子黃土石灰混合後夯實的,已經有些小城鎮的味道了。
“你們來得正好,A級物資你們都買回了吧。”張鐵軍對金三多和洛傑船長說道。
“那肯定的。”A級物資的重要性還在糧食布匹(C級物資)和生鐵種子(B級物資)之上,畢竟澳洲物產豐富,吃米吃麵只是為了照顧大家的習慣,理論上去打獵採集捕魚耕種也能自己養活自己。
張鐵軍說:“那說不定這次你們能看到咱們青年城的磚廠出磚。”
金三多問道:“一開始不就是說最先建設磚窯嘛,怎麼房子蓋了這麼多還沒出磚呢?”(未完待續。)
PS:謝謝大家的支援,沒月票推薦票也是好的
第二百八十二章 繼續跑商
走在碼頭通往青年城的硬化路面上,張鐵軍說道:“那是因為有的東西比磚更重要。例如,水缸…”
張鐵軍一點點講了這廬山號離去的八十天青年城的發展歷程。
廬山號離開後頭上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了,這裡就開始著手建設青年城——當然也是這些移民的家園,預定工作三年以後分給他們的。蓋房的木材這裡多的是,可是鋪路的水泥或者瀝青那就一點也沒有了。最後決定青年城先使用黃土白灰石子的硬化路面——這種構造的硬化路面以後可以直接在上面鋪設水泥或瀝青路面。
房子一間間蓋好了。可是生活設施還差得太遠,要知道這裡可是石器時代的澳洲,那些土著部落幾乎窮的什麼都沒有。這總去挑河水也不是辦法,而且並不衛生,所以建設組動用了從廬山號取下來的很珍貴的一段長達數百米的塑膠管建設了一個水塔和水塔通往市中心的噴泉。
這個噴泉可不是用來看景的,而是青年城的取水處——現在穿越眾還沒有能力給每一戶房子都用上自來水,不管是水管還是水龍頭都是問題,就那個水塔的建設已經用了不少的現代物資了。
從噴泉湧出的多餘的水形成了從城裡通往海邊的一道平緩的人工小溪,家庭主婦們在這個小溪裡面洗衣。
因為物資短缺——例如菜刀鐵鍋水盆等,現在整個青年城還在吃大鍋飯,這次這樣的生活用品廬山號是帶來的不少——上次也不是沒帶但是不夠一戶一套分的。可是這種鐵器的總量在封建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狀態中很多地方也是缺貨的。
這些還屬於可以購買攜帶的,那水缸等就不能用買的了——這也太佔地方了。所以土坯磚窯在建成後用火燒了幾次將其構造堅硬化之後。第一爐開始燒的就是陶製水缸和陶製水盆——要知道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至少一萬年前就有陶製品出現了,而且有些還是比澳洲青年城燒的更先進的彩陶製品。
可是明知道也要燒。不然就沒得用。每家每戶總要有兩個陶盆一個陶缸吧——而且未來青年城的下水道系統,大家也想用陶製品代替,這挺方便的不是。至於水泥,短時間內是不要想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