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部分(第2/4 頁)
鐘差了一輪,但實際上這種差距在實戰中是毫無意義的,沒有指揮官會在25節的情況下下令連續快速炮擊,那樣的話除了浪費還是浪費。之所以前5輪選擇急促,完全是因為先要製造聲勢,給第一次進行決戰的水兵們“我們大炮速度快更厲害”的心理暗示,以緩解他們的壓力,同時也希望為階梯式火控系統提供更多資料,爭取早於敵人鎖定目標。
在這個時代,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指揮官無疑是全世界應變最快,最有能力的人,他們在作戰的同時需要考慮包括士兵心理、裝備劣勢、環境優勢等等。程壁光試圖用急促火力同時鼓舞士兵和快速計算座標,已經顯示出起高於國內海軍將領的指揮能力,但與此次對手相比,他卻差了一些。
因為張兆洋猛然發現,比睿號的航跡不對勁。。。。。。。
按照各國主力艦的交戰原則,只要列陣那麼就必須隨旗艦運動,非必要航向和速度絕不能擅自改動。然而比睿號卻突然速度減慢少許,同時艦艏偏斜與前方金剛號形成錯層。如果哈坎在這裡,肯定會大喊小心!因為這是日德蘭後英國皇家海軍使用的一種新的戰巡小編隊作戰炮擊戰術,就是讓戰艦拉開距離,形成等距錯層。這樣敵艦,旗艦和機動艦三者之間會形成一個不規則三角型,以便給機械計算機提供更多的資料,迅速計算出敵艦準確座標!
這個機動不適合大艦隊作戰,因為大艦佇列陣時線性陣列長達數公里,很容易形成一個較長的等邊三角形,而小編隊由於陣列短,海上測距基線又不如岸炮能長達數百米甚至數千米,所以皇家海軍就用這種方式尋找兩枚炮彈間的落點差,以解決小艦隊遇敵時的精度問題。這是日德蘭後英國海軍摸索出來的新戰術,德國也透過間諜才掌握了這種戰術,但顯然。。。。。。中國海軍還不知道此項戰術。
“轟轟轟。。。。。。。”
此時的張兆洋看到,日本艦隊開火明顯不同。雖然金剛號和比睿號都開火了,但兩者間明顯間隔了兩到三秒鐘。他不明白這是怎麼了,要知道戰艦交戰最重要的是火力密集型,單個平臺上火力越密集越好,但日本這樣做明顯違背了原則。一項頑固不化,甚至在對馬海戰中迎著數百門艦炮陣前轉彎都紋絲不動的日本海軍,為何會出現這種錯誤?正在奇怪時,兩道水柱猛然落在鎮海左舷七百米外,這是交戰至今最近的著彈點了,張兆洋不由緊張起來。這個怪異的舉動同樣被程壁光和司令塔內的軍官們掌握,大家都不明白日本海軍是怎麼了,為何會錯開一定距離而且還出現明顯炮擊間隔呢?難道是因為雙方都是戰列巡洋艦?這倒是有可能,畢竟此時全世界都知道戰列巡洋艦不適合戰列艦的線性列陣戰術,日本海軍摸索出了新戰術?
鄭祖怡深擰著眉頭,緩步向海圖桌走去,想要計算一下日本這種奇怪舉動背後的原因,但一陣尖銳的破空嘯聲卻陡然從安海號頭頂傳來,兩道粗大的水柱從安海號右舷外騰空而起!
跨射!
所有人都臉色大變,經過八輪炮擊後,金剛號。。。。。。首先完成了跨射!
。
。(未完待續)
第五零八章 對決!這是宿命!(下)
比睿號回到線性列陣並隨同金剛號打出一輪幾乎毫無差別的完美齊射時,張兆洋的腦海裡也靈光一閃,終於想明白為何日本會突然改變戰術。
原理還在於測距和定位上。
戰艦火控有非常大的侷限性,關鍵就是測距基線長度嚴重不足,因為測距基線越長就越能準確計算出速度、距離等資料,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也是為何艦炮難敵同口徑岸炮的問題。因為陸地有足夠長度,可以部署很長的火控基線,但目前各國海軍最長的測距儀也不過七八米左右。為解決這個問題,海軍強國一邊研製更長更大的光學測距儀,一邊利用各種戰術尋找解決之道,其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透過一艘或多艘戰艦的機動,從不同角度和距離向目標射擊,透過多點計算的方法得出對比數字並找到敵人的準確座標。
在依靠手搖式機械計算機,靠人工輸入和修改資料的年代,這是最好辦法。
其實當年金剛級建造時曾經考慮裝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倫坡系統,最後出於種種原因英國沒出售,而中國海軍雖然從俄國搞到兩臺流出的倫坡系統,但整合測距儀、方位儀、自動繪圖儀及射擊指揮儀等裝置的全自動火控系統想要仿造出來並不簡單,僅精密加工能力就難死了海軍,所以也沒有裝備。
缺乏尖端裝備壓制敵人的情況下,人員素質成為了決勝關鍵,日本此項上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