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部分(第3/4 頁)
柯立芝的沉默無疑預設了此事,記者們被徹底調動起來,紛紛圍住兩人想知道是不是會爆發戰爭。眼看記者們不受控制即將陷入混亂時,楊秋卻高高舉起雙臂示意安靜:“今天原本是個開心的日子,我和我的夫人在這裡見證了亞伯拉罕林肯閣下的偉大!見證了他實現美國統一,維護國家的完整決心和勇氣!他使用創造性地《宅地法》為開發西部奠定基礎。他尊重人權,熱愛人民,解放奴隸的行為代表了美利堅奉行的公平、民主和自由原則。…;
他是我的導師,更是一切熱愛國家的年輕人的導師!
但此時此刻在他面前。有些人卻卑鄙無恥地煽動暴亂,而另一些人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我們的警告和建議,疏忽麻痺,最終導致出現可怕而嚴重的災難後果!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但我卻必須這樣做!
我不想和盟友對抗,更不想衝突也不需要戰爭!我只想要。。。。。。110萬東印度的我國僑民安全,我只想讓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為此我願意付出一切!在這裡,我想奉勸一些人!數十年前。你們為了土地,聯合支援當地人將數十萬我國僑民驅逐殺害!今天,站出來反對你們,殺害你們的不是我們華人!反而是當年你們支援的那些人!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因果迴圈的說法,也有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善意和解。我不想說前者,更不想在此時說後者。我只想說,現在!無論你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只能更加堅定我救出那些正在被屠殺的同胞的心!
士兵們!
我們不要戰爭,更不想介入衝突,但我們現在必須去南洋,去東印度!去救出我們的兄弟姐妹和親人!
現在!如果可以,我想請大家一起等待,一起祈禱,為死去的數百中美公民,更為苦難中的東印度所有人民!”
安靜,鴉雀無聲。然後是。。。。。。一片譁然。
“他說了士兵們?上帝,他在美國國土上向本國史並下令?!傑夫,以前有過這種先例嗎?”一位慢半拍的記者差點拉住已經呆如木雞的同行。他的話說出了所有心聲,記者們絞盡腦汁搜尋,柯立芝總統更是拉住自己的海軍部長。
“韋伯,科羅拉多號在那裡?”
韋伯部長暗暗發傻:“總統先生,不需要出動戰列艦,馬尼拉有足夠力量撤回僑民。”
“不!。。。。。。。”柯立芝總統低眉耷眼滿心痛苦,看著楊秋的背影苦中作樂:“我是想請你將他塞進炮膛,發射送回遠東!!”
柯立芝不喜歡,美國政府不喜歡,但美國媒體和民眾卻非常喜歡。楊秋大膽、激昂、熱血,為了保護僑民不惜挑戰世界海洋霸主的硬漢形象立刻捕獲了整個美國的眼球。在這個標新立異,以與眾不同為時尚的時代,這種形象殺傷力實在太大了。就連柯立芝總統也毫無辦法,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艘賊船。更糟糕的是,還不得不支援盜賊並和他們一起行動。最後只能站到楊秋身邊:“請轉告全體美國公民。。。。。。艦隊已經出發,合眾國海軍會盡一切可能。救出在東印度的公民!”
一個是世界最強工業國家,一個是太平洋新興經濟體。當兩者結合起來同時宣稱要向東印度派遣軍事力量護僑後。。。。。。已經沒有任何人願意阻擋。
隨後,楊秋立刻聯絡國內要求軍隊採取斷然行動保護僑民,將生活在爪哇島的數十萬災民暫時撤至西婆羅洲和納土納島,同時立刻委託胡佛向克利夫蘭財團採購50萬噸糧食運往納土納臨時中轉站,用於救助數十萬撤出後衣食不足的災民。
。
。(歡迎您來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六零三章 南洋大暴動(十)
……華盛頓林肯紀念館前的聲音當晚就傳遍歐洲,已經得到東印度再次大暴亂的英荷陷入焦慮,無論柯立芝總統是不是自願,他和楊秋並肩而立,當著眾多記者面調動海軍護僑的行為無疑在傳遞一個資訊。
中美將聯合插手東印度問題!
無論是唐寧街還是白廳,亦或者是看他們臉色的荷蘭,都陷入了焦躁和不安之中。
歐洲夜不能寐,東印度暴動卻愈演愈烈。就在暴亂後第二天下午,眼看情況不妙的英國皇家海軍立刻組織水兵前往巴達維亞查探情況,但上岸後不久小分隊就遭到伏擊死傷慘重。最後利文斯頓中將不得不下令巴達維亞港外的霍金斯級重巡洋艦艾芬漢姆號提供炮火支援。但由於事先沒有任何溝通,艾芬漢姆號陡然咆哮的艦炮引發巨大誤會,中國海軍崇明島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