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第3/4 頁)
。阅;读;本;书;最;新;章;节;请;到;百;度;搜;索;:;1小;说;网;
但川流不息的景象並未到來。除了嚴冬外,來朝鮮的船隻已經非常少,除最多的日本船外只有美俄兩國會偶爾光顧,後者主要是因為旅順還沒完全從戰爭中恢復所以將仁川選為越冬港。而昔日最多的英法船隻卻因為德軍潛艇的絞殺造成海上運輸幾近癱瘓,為確保至關重要的大西洋生命線,他們抽回了所有能夠抽回的遠洋船隻用以維持運輸量。
美國船來的也很少了。楊秋上臺後華爾街早已把可憐兮兮的朝鮮市場拋諸腦後,歐戰導致他們連四億多人口的大市場都不得不暫時放在一邊,哪還有精力來開拓被日本籠罩的朝鮮呢?說來真可笑,目前西南太平洋上最大的遠洋船隊居然是昔日沒幾艘海輪的中國,四海、五洲和招商輪、交通行四家航運公司總計40多艘遠洋輪幾乎包辦八成以上的海運業務。
昔日亞洲最大的航運國家日本,卻因為不熟悉潛艇導致11艘海輪被連續擊沉。10年來過分追求海軍鉅艦卻疏忽航運投資的他們至今都沒有一艘萬噸輪,全國超過5000噸的海輪總計23艘,現在一下子丟了7艘(擊沉中4艘非日本或大型海輪)可想會對航運造成何種影響。就算日本已經擁有較強的造船能力,但失去廉價礦石來源地後連鋼鐵工業都飛速萎縮,印度的第一批生鐵又沒抵達,就算抵達也需要按戰前價格付款並優先確保英法驅逐艦訂單,所以民用造船業務已經基本癱瘓。
剛過去的1914年讓日本痛徹心扉,進入1915年後不僅沒好轉反而因為動盪的政治局勢愈加黑暗。更糟糕是由於工業萎縮嚴重,尤其是民用領域裁員潮屢見不鮮,大量非日本籍工人開始離開前往工業發展火熱的中國謀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很多甲午戰爭後從中國引進的技術人才(注1)。
北一輝和青木宣純目前還沒心思關注這些,就算關注也會覺得只要重新打敗中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他們認為目前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找到志同道合者並籌措經費制定計劃,所以從橫濱搭乘一艘海軍特設運煤船來到朝鮮。由於民用船隻緊張為了確保燃煤供應,日本海軍也不得不低下頭顱派運輸船從事這種昔日絕不捨得拿軍用船來消耗的工作中。
踏上陸地後,兩人立刻察覺到瀰漫於空氣中的緊張氣氛。通往碼頭的各條道路全堆起了厚厚的沙袋,一挺挺碩大的機槍從裡面探出,到處都是荷槍實彈的日軍士兵。朝鮮籍工人們需要在刺刀監督下完成全部工作,就連上廁所和吃飯都必須接受監管。鐵絲網和圍牆上還有戰鬥留下的斑駁痕跡,尤其是一片明顯由烈性炸藥形成的巨大黑斑更是刺目。
914事件是各國公認的中日戰爭轉折點,因為就算青島戰役輸掉日本其實還有機會。要知道當時旅順和關東州還在日本手中,擁有150門重炮和數十處堅固要塞,並駐紮有3個師團的日軍完全可以依託要塞長期據守。而且金州兩面靠海,僅靠海軍艦炮就能截斷任何試圖進入的部隊,即使敵人潛艇也是不可能完全封鎖的,但就在陸軍部制定以旅順消耗敵人兩到三個步兵師後再轉入戰略反攻的計劃還未出爐時,卻傳來最糟糕的訊息。朝鮮高宗李熙的死絕對是致命的,導致朝鮮出現了最可怕的全國性暴動,上百萬朝鮮人從全國各地向駐軍發動襲擊,破壞鐵路甚至還短暫佔領平壤。…;
那個時候日本是慌亂的,一度覺得中**隊很可能借此機會放棄關東州,而轉向大規模越江進入朝鮮。
在一些日本人心中朝鮮的地位遠遠超過滿蒙,就連軍中都有這種思想。因為日本邁開大陸擴張的第一站就是朝鮮,真正吞併的第一個殖民地也是朝鮮。失去朝鮮就意味失去通往大陸的橋頭堡將再次成為海島國家,20多年的成果將全部付之東流,所以權衡再三連山縣有朋都不得不屈服朝鮮動亂的壓力,而且還將本該撤回國的數萬將士留在朝鮮鎮壓暴動。
兩人此次來就是為這些浴血奮戰最終卻恥辱撤出大陸的同伴,他們覺得這些士兵將是實現理想的希望。但想要成功也不容易,因為這必須先說服鬍子像螺旋槳,號稱有70厘米長的新任朝鮮總督長岡外史,那可是個倔強無比的老頭子。
坐馬車進入平壤後是比港區更加緊張的氣氛,地面上乾結的血跡隨處可見,窗戶和門縫後面是一雙雙警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