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部分(第3/4 頁)
接塞一臺麻雀偵察機使用的150馬力八缸航空水冷汽油發動機。但考慮到輸出穩定性採取了調低功率處理,實際輸出是120馬力。
袁鍾銓站在車前詳細介紹道:“型號定名t2型裝甲車,t是坦克第一個字母縮寫。重5。3噸,前部裝甲23毫米呈傾斜佈置其它部位15毫米。車內油箱可以行駛距離160公里,公路速度55公里、越野速度25公里。使用我們自產的克虜伯裝甲鋼,負重輪、履帶、發動機、彈簧和變速箱這幾樣東西雖然我們已經能自產,不過規模小所以暫時都是按照標準件向歐美採購。頂棚是敞開式的,前面有機槍座。。。。。。中間也能安裝大炮。這輛是最基本的甲型運輸型。2人駕駛,車頭安裝一挺漢二型水冷重機槍後,最大可以一次運載1噸彈藥和物資。或者搭載6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並拖帶一門70毫米步兵炮、或改為拖掛可攜帶40枚70毫米步兵炮炮彈的彈藥車或360公斤油車。”
“司令您看。”袁鍾銓說到這裡還很興奮地指向車體兩側外部一排不明用途的摺疊鋼板,薛嶽見狀立刻將其中一塊鋼板放平坐了上去,說道:“這是我們自己發明的,兩側各有3個可以摺疊的椅子,這樣裡面坐滿後外面還可以再坐6個人,根據測試完全能裝下還不影響速度和機動力。”望著這個別出心載的“小發明”楊秋也啞然失笑。沒想到袁鍾銓和薛嶽竟然會想到用這種辦法多帶士兵,而且凳子上下都安裝鋼管用於放腳和充當扶手,看得出已經經過很詳細的測試。其實後來大家才知道,實際作戰中由於士兵都想要代步,所以搭載數量遠遠超過額定最大12這個數字。
介紹完運輸型後,袁鍾銓又開始介紹另外兩種最主要改型。第一種就是乙型步兵支援型,武器包括1挺7。62毫米機槍和一挺12。7毫米毒牙重機槍,或將毒牙改為鄭州廠根據楊秋圖紙開始批次製造的25毫米野蜂16年式速射機關炮,這種炮湣��1917年裝備德軍裝備的20毫米貝克炮,它是大名鼎鼎的厄利空的鼻祖。區別是口徑改為了25毫米,採用5發彈匣,炮管加長很多重量也大不少,提高了精度並具備打擊裝甲目標的能力。當然它也具備搭載一門37炮的能力。但國防軍種很少這種火炮,所以目前選擇的都是毒牙和野蜂。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改型是丙型火力支援車!這是楊秋根據後世自行迫擊炮想出來的,在車尾位置安裝一門160毫米重型迫擊炮,將炮身和底座用絞輪固定,行軍時炮管橫在方形車廂內,射擊時車尾向敵人,士兵用搖柄放下迫擊炮和底座進行射擊。在搭載160毫米重型迫擊炮時。還可以同時搭載2個炮兵、10枚炮彈和發射藥包,如果配合一輛運輸型就可以帶上一個完整地炮班和一輛30發的彈藥拖車,而一個國防軍標準12門重型迫擊炮營的全部裝備和彈藥只需要24輛就可以全部攜帶。…;
炮兵機動化是此刻無數將領的夢想!但目前已知可隨車輛移動的全都是57或者37小炮,所以別說一輛搭載射程可以達到8公里的160毫米重型迫擊炮的火力支援車了,就算只搭載120毫米迫擊炮那也能成為敵人的噩夢。為了能直觀瞭解,薛嶽還讓士兵操作了火力支援型。粗大的160毫米炮管橫在車廂內,前方用特殊支架固定以免震動,彈藥儲備在兩旁士兵座位底下。使用時只要開啟蓋子就能取出炮彈,使用時用搖柄放下迫擊炮和底座進行瞄準,從開始到塞入第一枚炮彈只需要短短三分鐘。這個效率在後世沒什麼了不起,但現在這個年頭卻已經將炮兵技術狠狠往推一大步!
有趣的是,和枯燥的t02這個編號相比,士兵們還給這種系列的裝甲車起了個雅號叫“滾地龍”!
“批次建造從去年10月開始,全部自產的話國內每月能製造40輛。外包採購的標準件已經從一月起開始交付,現在參加組裝的有三家廠,每月100輛不是問題。這裡目前是252輛,月底還能交付一批可以湊齊300輛。就是價格上。。。。。。。”袁鍾銓苦笑著攤開手:“歐美採購的標準件價格很貴,我們自產速度又跟不上,所以像這種火力支援型每輛含運輸成本和火炮最低也要5萬民元。”
這個價格讓陳果夫吸口冷氣。按照剛才袁鍾銓說這批要總計製造1000輛的話那就是足足5千萬民元,2500萬美元的造價!都可以建造一艘戰列艦了!楊秋也暗暗苦笑,難怪歷史上不算太窮的日本都玩不起裝甲化,大海軍和大陸軍永遠是最大沖突!
“迫擊炮呢?光學瞄準具解決了嗎?”
“我們自己造的鏡片還是不過關,不過總參謀長去年9月就開始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