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部分(第1/4 頁)
五年,可以做多少事情啊!自己當初先定外部,再著手內部的想法終於能實現了,操作得好的話,1925年前民國都沒有太大外部壓力。所以他的思緒也逐漸轉到東北建設上。問道:“香圃,東北的事情怎麼樣了?”
東北移民、拓荒和工業發展是軍管後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滿清的封閉政策導致東北9省人口稀少。即使這些年實施惠民遷移政策也改善不大。蔡濟民拿出準備好的檔案說道:“這是去年末的東北人口普查報告。截止去年末,東北九省人口從1911年的1800萬增加到2200萬,其中滿族、朝鮮、蒙古和俄國人總計有250萬,其餘都是漢民。主要居住在遼東半島、奉天、長春、吉林、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等地。人口中絕大部分都是普通農民,在冊工人有35萬,其中30萬是低端和手工業工人。重工業工人雖有奉天和長春培養,又透過漢陽培養一批,但即使加上哈爾濱也只有5萬餘。奉天和長春是發改委選定的兩個重工業區,光兩大鋼鐵廠就需要至少3萬工人,大連的造船也在發展中。此次從俄國運回的機械裝置有一半要留在東北組建兩大工業集團。根據估算,三年後東北兩大工業集團總計將擁有兵工、造船、卡車、飛機、火車和化工、煉油等工廠110家,大約需要50萬工人才能支撐起來!目前東北9省內擁有大學6家,其它各類技術學校37家,加上工廠自己的培養,三年後缺額還有20萬以上!這還不算民間工廠的需求。”
熟練工人是工業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環節,如果不是工人嚴重不足,長春和鞍山邊開工邊建設的鋼廠也不會舉步維艱,民國鋼鐵產量也不會進展那麼慢,所以楊秋聽到這裡,都有立刻召回赴法的幾十萬工人的衝動了。
蔡濟民繼續說道:“培養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教育,東北不比江南富庶地區,早年匪患嚴重、百姓疾苦,識字率遠比關內富庶地區差。最大的受教育人群反倒是俄國、朝鮮和滿族!雖說這幾年生活太平也開始實施免費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都是中小學子弟,真正完成學業進入技術學校和大學的還很少。上回章太炎部長來檢查教育情況後說,東北教育水平和工人要想突破,至少要等這批中小學生成長起來。大概要十年左右。教育基礎雖然差點,但社會改革趨勢向好。出關三年來我們已經總計打掉237股較大鬍匪,還有兩千餘小山匪馬幫被逮捕或解散,部分人已經送入勞教所墾田開荒。總計收繳各類槍支35萬支,彈藥1。2億發。此次收拾掉俄國勢力後。最不太平的恐怕就是朝鮮人了,但他們現在有求於我們,而且主要分佈在長白山和通化一帶,國民警衛隊和駐軍已經給他們開闢出專門居住區,今年起還準備採用出入登記制度,等將來朝鮮穩定就把他們都送回去。
您推行的城鎮建設我們也在加強,截止去年末九省新出現集鎮172個。主要都是移民屯田後新增加的。農田水利建設比較快,這是因為我們東北是全國第一個採取機械化耕種的地方,目前東北地區總計有各類拖拉機870輛,抽水機、小發電機數千臺,大部都集中在80個國營農場內。有拖拉機幫忙。國營農場去年的糧食產量已經佔到總產出的兩成。發改委和我們的目標是,五年內要透過進口和自建把拖拉機數量增加到1萬輛以上,農場增加到350個,產出要比例要佔6成以上。…;
電力和道路是另外兩個最大專案,長春、奉天和哈爾濱煤電廠都已經建好,松花江、嫩江、遼河和黑龍江上我們已經選定六處水力發電廠。圖門江和鴨綠江也選址兩處,但這兩處是否開建要等朝鮮局勢太平才能決定。水電廠資金不是問題,問題是水利建設人才、還有水泥鋼鐵這些材料跟不上。長大鐵路(南滿線。長春至大連)、奉新鐵路(奉天至朝鮮新義州)軌制改造全部完工,中東鐵路改造下月就開工,長春至朝鮮茂山鐵路的路基已經修到延吉,不過鋼廠的鐵軌都支援包庫鐵路了,我發電報給蔡公時,他說至少要等6月美國鋼軌到貨才能給我。”
軍管後東北總算露出了新氣象。蔡濟民也的確費盡心血,但人力資源和國家總體實力差的弱點也在這建設中暴露無遺。設計人才缺乏。教育水平比關內還差、鋼鐵和水泥產量因各種原因不足,加上處地緣政治最前沿鬥爭激烈,所以能做到這樣已經非常不錯。工業上楊秋還不算很擔心,漢陽、重慶、鄭州、江南和馬尾這些關內工業基地都是按照實際需要兩倍來培養工人和儲備人才的,等俄國裝置全部運回來就能立刻支援包頭、東北,甚至還能支援雲南把一直想弄的西南水城鋼鐵廠建設起來。內地教育水平也好很多,《梅花協約》中規定的一萬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