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部分(第3/4 頁)
南從美國引進全套技術後自產的鍋爐也已經能達到胡德級的標準,漢陽和江南都擁有製造蒸汽輪機的能力。因為解決了衝動式的震動問題,蒸汽利用效率已經超過歐洲水平。…;
鄭州的主要產品就是各類速射炮和防空炮,林林總總幾十種都在實驗中。至於魚雷、捲揚機、水上飛機等等這些子系統已經達到裝備標準。
近兩個小時描述和解說很快過去,透過大家的口述,楊秋也初步掌握了目前的國家制造能力。超過一半的子系統已經達到製造裝備305mm艦炮的戰列艦的水平,更大口徑則需要吸收掉德國技術後才有望突破。這個結果讓他很滿意,八年時間能從洋務運動的餘暉中走到現在已經非常不錯。
但薩鎮冰等一干海軍人卻很不開心。
金剛和扶桑都是356mm、長門直接飆升到410mm,自己回頭造305mm的戰列艦,和聯合力量級有什麼區別?總不能繼續造安海級吧?幾人的臉色讓楊秋暗暗好笑,這些年他可沒少被海軍戳脊梁骨說偏心。這回國家綜合製造能力全部擺在面前,總算“洗脫”了不重視海軍的罪名。
雖然他暫時不想也不可能發展大海軍去主動充當別人的靶子,但國家海防卻一刻都沒放鬆過。海軍是國防利器,也是確保藍色國土的唯一武裝力量!短期內雖然不具備與世界強國抗衡的能力,可戰略目標卻一直很清晰。短期內的目標就是日本!和確保南洋航線安全。要想做到這兩點。海軍就需要擁有一定震懾能力,規模稍小但機動靈活的艦隊,確保能在戰時對敵人海上生命線進行封鎖。
按照這個計劃,機動靈活能長期部署的巡洋艦就極為關鍵,加上已經知道國家的製造能力水平,所以等哈坎等人離開後。他立刻做出了選擇。
首先就是重巡洋艦。
條約重巡很快就會出現,雖然這種型號的戰艦被無數人詬病,但重巡也卻是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而且建造它也是目前條件下鍛鍊國家制造能力的好辦法。當然,目前的技術還沒達到二戰前水平,尤其是動力等差距還很大,即使結構、噸位、艦炮等等都相似,造出來的東西也是兩碼事。
幾年來林林總總楊秋已經交給江南幾十種艦船圖紙和資料,這麼長時間的研究也得出一些經驗,首先就是歐式的4座雙聯佈局導致船體狹長,相應的裝甲帶更長,重量不增加的情況下防護必定下降。而且目前各國艦船副炮都是炮廓炮,甲板地井式副炮還非常少,主要是船體結構上問題不少,不過有資料機的幫助,這點難不倒楊秋。
最後他根據賀懋慶建議,定下了具體要求。
長艏樓船型,外飄大西洋艦艏,採用四軸四槳,標準排水量要求達到13000噸,滿載16000噸,採用已經拿到全部資料和兩門樣炮的克虜伯m1917型身管自緊l55/210mm艦炮,採用3座三聯裝佈局。4座雙聯l50/120mm副炮,6座雙聯40毫米速射防空炮、8座雙聯25毫米機關炮。動力上必須確保最大達到30節並具備將來升級的能力,續航力也要求至少確保8000海里/15節。
雖然比條約重巡的標準超出兩千多噸(條約是英噸。公噸實際是一萬多一點),但這個級別歐美都不會太在意,國際採購配件非常容易。況且日本能保住2艘長門,那麼自己提出保住4艘超準重巡也不困難,問題是這款必須加快建造速度,至少要在1922年協議簽署前確保全部下水。
解決重巡後就是被譽為海上多面手的輕巡洋艦。
這一款選擇很多,最終楊秋的要求是建造8艘。船型與重巡類似。但速度要求不低於32節,續航力不小於6000海里。根據這個要求標準排水量被設定在7500噸,滿載9000噸。裝備4座雙聯l50/155毫米艦炮,8門單裝l60/85mm高平兩用艦炮,6座雙聯40mm和6座雙聯25mm防空機關速射炮。2座4聯裝610毫米重型魚雷發射架。…;
除了輕重巡洋艦外,楊秋還再次決定由江南和馬尾各自建造一艘航母。由於國際上沒有類似借鑑,國內更是從未設計過航母(之前2艘是改裝貨),而航母的結構和要求與其它軍艦不同,為降低難度所以這回乾脆完全翻版約克城級的設計。本來他是選日本雲龍級的,但子系統尤其是通風壓力裝置達不到要求只能暫時放棄,稍稍不同的是要求加強防空和水下結構,除了繼續安裝8門l50/120mm單裝高平兩用艦炮外,還要求至少安裝48門40和25mm速射防空炮,同時載機也相應減少。不過由於飛機還沒出來所以楊秋也只能估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