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赤膊上陣的地步。
郭逸銘等人倒抽身之外,坐看風雲起。
國家正式確認的指標只有十九個,他們一個指標也沒留,還要怎麼地?最終決定權也交給了市委,中美電子研究所過都不過問,可謂是放權已極。與其把精力到郭逸銘他們身上,還不如多走走市委領導的門路,從別人手中搶兩個名額下來。為了這十九個指標,各單位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到元宵節後,一切塵埃落地,十九個指標最終出爐。
郭逸銘在接見了這十九名新進員工,對他們做了一番未來前景的演講之後,大手一揮,將人全部塞給了竇衛國。按照他們的特長,這些人全部被安置到了行政、後勤部門,實驗室一個人也沒留。他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科研能力,能進外資企業混一份體面的工作,已經很滿足了。要說這個時候**的家教都還不錯,不聽話的也有,但老幹部潔身自好,對子女非常嚴厲,他們還不敢像後世那麼囂張。領導怎麼安排,他們就怎麼做,最多是工作責任心不強,有時晚到早退。
反正郭逸銘也沒對他們的工作寄予希望,所以覺得他們並不比後世那些普通人家裡的小皇帝難伺候。
無非就是十九個閒人麼,他養得起!
他現在有錢!
國家的支援力度不是空口白話,各地相關協作單位春節都沒休息,加班加點,兩個多星期已經陸續送來了九臺單晶爐套件,製備車間終於擁有了二十臺以上的單晶爐,生產線初具規模。
之前的時間也不算浪費,經過前期調整摸索,他們已經總結出了最佳製備流程。
郭逸銘懂得組建高效生產線,應該擁有哪些裝置,並能科學地將其調配起來。但畢竟上百年的時代差異,具體的製備細節仍然需要摸索實踐,以適應在新裝置下製備發揮最高生產效率。只有經過技術員們反覆調整,才算是真正吃透了全套的製備技術。
技術沒問題,人員培訓也到位,裝置一到就能發揮效果。
目前單晶矽月產能達到了1176公斤,產值48萬美元,合人民幣58萬元。不過因為是國內全數收購,現在收入只有人民幣,沒有美元。
據材料所董老透露,國家正在投資建設一個大型單晶矽廠,預期建成後將達到600噸的年產量,基本滿足國防、科研部門對高品質單晶矽的需求。到時候,中美電子研究所生產的單晶矽就可以向國外市場投放,以賺取外匯。
不過現在也不錯。
每月有58萬進帳,郭逸銘養十來二十個閒人毫無壓力。
這個時代城鎮人均月收入才幾十元,二十個人加起來也不過兩千不到。就算給他們多開些獎金,所佔用的運營開支也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郭逸銘對這些人還是比較看重的,這些人都是各實權部門領導的子女。這個時代人對單位有很強的心理依附關係,也願意為所在單位做出貢獻。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何況這些人還都是職能部門實權領導子女、親戚、朋友,有這些人在,研究所未來擴充套件影響,繼續拓展業務範圍,也多了些搖旗吶喊,幫著做工作的人選。
後世想要燒香還找不到廟門,現在有現成的門路在面前,他傻子才會不要,巴不得越多越好。之所以將用人權推給市委,只是怕想來的人太多安排不了,無意間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人或部門,故意撇清自身干係罷了。
用幾千元塊錢的小錢,儲備一批可能必然會用到的關係,世上沒有比這更便宜的賺頭了。
所以這又是一個雙贏關係。
……
“陳教授一家已經回來了?俞工呢?”
郭逸銘坐在一輛灰色的馬自達轎車後座,頭靠在後背上閉目問道。手裡有了錢,他立即就向市旅遊局租了兩輛轎車做公務用車。一輛配給竇衛國,一輛自用。竇衛國領到車的那一天,高興得嘴都合不攏。在好多部長、處長都在騎腳踏車上下班的年代,能夠有一輛配車,走出去那別提多有面子了,這個小恩小惠讓竇衛國對郭逸銘的大方充滿了感激。
跟著這樣的領導才有前途啊!
別說竇衛國喜不自勝了,就是材料所的傅書記看了,也是羨慕不已,好幾次跟竇衛國開玩笑說當初應該毛遂自薦,來中美電子研究所當這個黨委書記的,把竇衛國更是樂得合不攏嘴。
這也是時代差異。
對習慣緩慢工作節奏的國人來說,有個配車無非是炫耀的談資。但對習慣快節奏的郭逸銘來說,沒有一輛車代步,實在是太不方便了。特別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