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jīng來參加會試的,一共有全國1o15名舉人,會試錄取名額是375人,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舉人是要被淘汰的。
至於說會試之後,能夠參加殿試的,原則上是會試過關的貢生,殿試之前的複試,目的是看看,有沒有濫竽充數的,免得在殿試的時候出醜了。
蘇天成到京城的當天,就見到了蘇天浩。
蘇天浩帶來了一些訊息,會試的主考官有兩人,分別是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內閣輔周延儒,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內閣次輔溫體仁。
同考官十八人,分別為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包括國子監的五經博士等。
這個規格就不一般了,主考官是內閣的輔和次輔。
按說舉人知道這樣的訊息,都是要非常高興的,但蘇天成的認識,完全不一樣。
他熟知歷史,崇禎五年,也是周延儒和溫體仁之間,博弈最為厲害的時候,當然,這不是公開的博弈,而是溫體仁為了能夠做內閣的輔,多周延儒動了一系列的攻擊。
隱隱的,他記得,好像在這次的會試和殿試中間,溫體仁就彈劾了周延儒。
當然,這個時候,周延儒的位置,還是很鞏固的,一直到崇禎六年六月,因為諸多問題積累起來,周延儒才黯然辭官。
歷史上,正史對周延儒和溫體仁的評價,都不好。
但穿越的蘇天成,絕不會相信教科書的,他要憑著自己的認識,來看待兩人。
可有一件事情是真的,那就是周延儒和溫體仁之間,矛盾重重。
內閣輔和次輔之間的矛盾,可不能夠小看,這是嚴重影響到朝政的運轉的,做臣子的,每天想到的就是站隊,就是選擇投靠的目標,怎麼可能安心理政。
官員之間,為了爭權奪利,出現了諸多的矛盾,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特別是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皇上也是知道這些事情的,甚至慫恿這樣的事情生。
這裡面,有著特定的歷史原因。
皇帝位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必然要想辦法,控制下面的大臣,最好的控制辦法,就是站在裁判官的位置,左右大臣的爭鬥,以至於把握他們的命運。
熟知政治的蘇天成,知道皇帝不是萬能的。
不錯,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說出來的話就是法律,罷黜官員,取人xìng命,很簡單的事情。可這權力來自於什麼地方,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
皇帝需要大臣,需要忠心耿耿的大臣,來維護自己的江山,只有一幫惟命是從、jīng明強幹的大臣,才能給維持皇帝的權威,才能給幫助皇帝,守護好江山。
可惜,這樣的皇帝和大臣,都不是很多。
說得不客氣一些,蘇天成剛剛到達京城,儘管還沒有參加會試,就面臨著至關重要的選擇。
步入官場。沒有任何的關係,沒有依靠,以為憑著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一切,想做什麼都可以做到,那是意yín,官場有自身的規矩,千百年來都是一樣的。
參加殿試,成為進士,面臨著吏部授官,就需要面對諸多的關係了,你也可以選擇,不加入任何的一個派系中間,潔身自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鬱郁不得志,一輩子無所作為。
蘇天成有自己的辦法,當然,他內心裡面,還是有些忐忑的。
翌rì,蘇天成做好準備,到禮部去勘驗身份。
會試是禮部主持的,統一在běi ;jīng內城東南方向的貢院舉行。
所有參加會試的舉人,都手持有相應的證明,直接到禮部去報到。
禮部存有一份材料,是關於每一個舉人的相關身份證明。
舉人上交的材料,和禮部備存的材料對上了,才能給明確舉人身份。
六部都在紫禁城裡面辦公,可不是尋常人能給進去的。
從午門進入紫禁城,從右邊的會極門進入,文華殿就在這裡,內閣以及六部,都在這裡面辦公。
當然,舉人到禮部去勘驗身份,肯定是不能夠直接從午門進去的,只能從右側的東華門進去。這意思就是說,舉人還沒有資格從午門進入紫禁城。
過了金水橋,午門有左中右三道大門,中間的大門,只有皇帝才能夠行走,大朝的時候,文官從左邊大門進入紫禁城,武官從右邊大門進入紫禁城。平常的時間,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從這裡進入紫禁城辦公。三品以下的官員,從東華門和西華門進入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