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統計的人口,是六十五萬人,耕地四萬公頃。。。”
蘇天成皺起了眉頭,江寧縣是京畿縣,應天府轄下的最大縣,耕地怎麼只有四萬公頃,六十萬畝左右,人均不到一畝耕地了,應該不止這個數,按照他的想象,耕地至少有百萬畝以上的,難道說京畿縣,土地兼併,有這麼嚴重嗎。
“江寧縣全年的賦稅,一共是十三萬兩白銀,其中田賦十一萬兩,其餘的鹽課、海關稅、商稅、內6關稅、茶稅、礦銀、林業產出稅等等,合計是兩萬兩。”
蘇天成差點以為自己聽錯了。
明朝的田賦,並不是很重的,可江寧縣的田賦,已經不一般了,按照六十萬畝耕地計算,平均每畝耕地的賦稅是1。8錢銀子,南方耕地,畝產大約在2。5石左右,摺合收成,白銀七錢五厘左右,這樣算下來,賦稅達到了總收入的2o%以上了,這是不大可能的。
正常情況,田賦不應該過畝產的1o%。
這隻能說明一個情況,那就是江寧縣土地兼併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大部分的土地,到了官僚士紳的手裡,他們有功名,不用上繳賦稅,但朝廷的田賦是不會變化的,這些負擔,自然轉移到農民頭上了。
要是出現災荒,農民肯定沒有活路的。
“大人,江寧縣這幾年,也是很困難的,連續都沒有能夠繳納上賦稅了,每年都要申請應天府衙減免一些的。”
蘇天成只剩下苦笑了。
偌大的一個江寧縣,佔據了南京城一多半的地方,還包括周邊一些鄉鎮,一年的稅收只有區區的十三萬兩白銀,想到了南京城商戶林立的情況,他以為自己是在做夢,不說其他的,就是秦淮河一家青樓,一個月的收入,恐怕都過江寧縣全年的賦稅了。
他隱隱知道,朝廷中間的官員,大部分是南方的,南直隸和浙江的居多,在北方遭遇了大饑荒之後,這些南方的官員,依舊想著保護自家的利益,反對動用南方的財力來支援北方,朱由檢提出來的三餉遭遇了激烈的反對,致使朝廷沒有銀兩,無法做事情。
看來問題的確不那麼簡單,可不管怎麼說,沒有銀子是不行的,經濟利益決定上層建築,沒有銀子,就算你說破了天,也沒有人聽你的。
“盧大人,江寧縣賦稅,除開田賦,其餘每一項具體是多少啊?”
“具體的數目,下官要回去查一下,大概的是能夠記得的,鹽課八千兩,商稅一千兩,海關稅四千兩,其餘諸稅合計為七千兩。”
大概是看見蘇天成的臉sè有些不對,盧天明連忙補充說明了。
“大人,江寧縣情況特殊,應天府是知道的,戶部也是清楚的,這些年以來,也沒有催繳過賦稅,大人不必要擔心的。”
盧天明以為蘇天成被江寧縣賦稅的數目嚇住了,要說他的感覺,也認為這賦稅是很高的,看看其他諸多的縣,賦稅本來就不高,還老是說收不起來。
加徵遼餉之後,大明朝的賦稅總額,也不過是三千萬兩左右,平均到一千多個縣,不過是三萬兩左右,這樣算下來,江寧縣的賦稅,確實算有些高的。
蘇天成內心暗暗嘆氣,朱由檢啊朱由檢,你若是按照這樣的態勢展下去,不亡國都不行啊,田賦雖然不算高,但支撐了絕大部分的財政收入,這些負擔,都是在農民的頭上的,而那些富可敵國的商賈,根本就沒有上繳多少的稅收,加之土地兼併的嚴重,集中到了官僚士紳手裡,仗著功名,不用上繳田賦,餘下的負擔,自然就轉嫁到了最底層的農民的頭上,人家不造反都說不過去了。
再說其他的賦稅,簡直是笑話了,江寧縣如此多的大商賈,區區一千兩的商稅,這和沒有賦稅,有什麼區別。
鹽課是朝廷直接控制的,販鹽利潤高的驚人,和後世的房地產差不多了,賦稅八千兩,估計不足大鹽商一天的進項。
至於說海關稅,鄭成功曾經依靠控制海關稅,富可敵國,每年進項過兩千萬兩白銀,江寧縣才四千兩。
有錢交賦稅的不用交,交不起賦稅的農民,承擔最大的負擔,這是天大的諷刺。
蘇天成忽然覺得,自己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收取賦稅,要想到絕佳的辦法,從大地主和士紳的手裡扣銀子,不過分違背朝廷的規矩,不引轟動,否則,那些朝廷裡面的言官,特別是那些給事中,又要像瘋狗一樣咬人了。
至於說辦法,說起來複雜,其實也簡單,大商賈都是怕死的,自己和渠清澤聯合,已經做過一次了,扳倒了雷文彤,多做幾次又何妨。
蘇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