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寧皇后所出,今年年方七歲,因著年紀尚幼,父皇、母后以及清明哥哥對我都甚為寵溺和疼愛,當然,他們也是我在這皇宮中最喜歡的三個人,因為在這皇宮之中,唯有他們對我的好,才是是真正的好,不摻雜著任何雜質的。而為了避免招惹是非和被人暗算,我幼年時主要的玩伴和最崇拜之人也是清明哥哥,雖然他比我整整大了十歲。
只是,因著三年前大離王朝的鄰國――白虎國與雲雀國卻突然結盟,無端來侵犯我大離王朝,打得父皇一個措手不及,幸而,在此國難危急的關頭,朝堂將領以及民間的能人異士紛紛挺身而出,就連百姓們也都踴躍參軍,讓白虎國與雲雀國想透過突襲取勝,然後長驅直入的陰謀詭計沒能得逞。
清明哥哥也就是在這時向父皇請求,要以平民的身份去參軍,既能報效邊關,抵抗外侮,又能細察軍情,挖掘可用之才。
對此,父皇持贊同意見,除了需要有人去細察軍情和挖掘可用之才外,父皇覺得,清明哥哥日後若想成為一代明君,在戰場上去歷練歷練,對他日後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而儘管母后的心中充滿了擔憂和不捨,但是,她也是一個胸懷大義、具有大智慧的女子,她覺得父皇的話確實很有道理,便也同意了。
……可是,沒想到的是,清明哥哥這一去便是整整三年,讓我這個從小愛跟在清明哥哥身後前跳後竄的小跟屁蟲感到無比的失落,不過,有關清明哥哥的訊息倒是不斷從邊關傳來,大多是一些好訊息,主要是清明哥哥在兩軍對陣中的英勇和智慧而被連連晉級之事,讓我也深以為豪。
而清明哥哥此趟回來也待不了幾日,他回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與當朝宰相之女――秦綿綿大婚的。
清明哥哥與秦綿綿的親事在他十五歲那年便定下了,原本是打算在清明哥哥十七歲那年大婚的,卻出了白虎國、雲雀國進犯之事,他們的婚事也被拖了整整三年。
因著不確定戰事何時才能結束,秦綿綿今年已經十九歲,算得是大齡女子了,不好將她繼續拖下去,而戰場也是刀槍不長眼,父皇與母后心中也有些隱憂,便想著,索性趁現在戰事稍稍穩定點,將清明哥哥召回來,將婚事辦了,最好能留下個一子半嗣的,他們心中也安穩點。
所以,剛剛在學堂中,從二皇兄――林昭儀之子司馬仁治那裡聽聞清明哥哥回來的訊息時,我便連忙迫不及待的、三步並作兩步的跑了過來。我得抓緊時間,多看看清明哥哥,多與他敘敘舊,也從他嘴中多探知一些外面與邊關的趣聞,不然,過幾日他便又返回邊關了。
不料,父皇竟然也在這裡,因著我終究是蹺課過來的,見著父皇,難免有些心虛。
“回稟父皇,目前邊關的形勢局勢已經出現極大的好轉,就我所在的徵東大軍來說,已經將之前被白虎國奪去的城池全部奪了回來,並讓白虎國在最近的戰事中節節敗退,但是,因著這白虎國是有備而來,為這場戰事也做足了準備,想將他們完全擊敗估計還要費上一些周折。
據兒臣觀察,徵東大軍的元帥劉雲龍勇猛有餘,卻智謀不足,為人處事稍稍有些衝動,幸而有軍師溫雲在一旁壓制著,尚未讓他弄出什麼大亂子來。不過,父皇說到能為朝廷可用的將相之才,兒臣倒真的要推薦一個智勇雙全之人了,此人與兒臣一同從京城報名從軍的,一開始,兒臣原本以為他只是個一時熱血衝頭的紈絝子弟而已,也沒將他當回事。誰知,他後來的表現讓兒臣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他謀略雙全,總能想出一些奇招,用計謀將白虎國打得節節敗退,屢立奇功。若不是他,只怕我軍回收被奪去的城池也不會回收得這麼快。而說起此人,父皇應當也不陌生,他便是風老尚書之孫,風大學士之獨子――風自清。”
“果真如此?那可真是太好了,昨日風大學士還在朕面前老淚縱橫,說他就這麼一棵獨苗,卻在三年前前往邊關參軍之後,音訊全無,看來已經是凶多吉少。沒料到,他這個兒子竟然還有這等好本事。這風家世代忠誠,對朝廷忠心耿耿,這風自清也算是讓朕知根知底之人了,可以重用。明日朕便告之風大學士一聲,讓他們全家也高興高興。至於那劉雲龍雖然性子急躁了一些,卻也是個忠良之人,又有一身好武藝,深得軍心,而溫雲性子冷靜,在運籌帷幄方面沒有任何問題,且手中握有朕御賜的尚方寶劍,關鍵時刻可以阻止劉雲龍的衝動行徑。他們之間,一文一武進行配合,朕倒也比較放心。
目前讓朕有些發愁的倒是徵西大軍的元帥吳孟才,據邊關來報,他在與雲雀國的對陣中受了傷,加上年事已高,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