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3/4 頁)
兩國各讓出一部分地盤,交由美國和中國及朝鮮“管理”,形成“七國共管”日本地局面。
俄國人也不傻,可能是知道了英國要當“表率”的那個計劃,知道那樣一來自己很可能就成了眾矢之的,乾脆既然你英國能慷他人之慨,我索性也大方一回,讓點地盤出來,把美國、中國和朝鮮拉到我這邊來,堵上英國人的嘴。反正不凍港已經到手了,其它的咱們都好商量。
這個建議一提出來,英國人確實有些傻眼。
看似粗魯兇暴的斯拉夫“野人”其實也有一副精明的頭腦,這一手“以退為進”著實厲害,讓英國人一時間陷入了慌亂。
土地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絕對地吸引力地,美國和朝鮮目前在日本沒有佔領區,中國只佔了對馬島和隱岐諸島,中國和朝鮮同日本開戰最早,得地卻最少,現在俄國人主動“送禮”,“接”還是“不接”,張蔭桓和金舜姬還真有些犯難。
這時,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表示反對,他認為應該維持日本的領土完整,“日本人口眾多,難以治理,七個國家共同管理不但會耗費大量地人力物力,也不利於東亞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他提出了英國原來的那個方案,“讓日本仍然以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形式存在,以條約的形式確定各國在日本的權益,讓日本政府處在各國的監督之下治理本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各國為了在日本的領地而陷入無休止的爭鬥,保證各國在日本的最大利益。”
美國方面的提議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立刻遭到了德國和法國的反對,德國和法國在日本的地盤本來就少,還“維持日本的領土完整?!”呢,想都不要想!德國外交大臣德皮洛夫認為,日本無端侵犯鄰國,“在戰爭中對中國和朝鮮犯下的罪行是讓任何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都無法接受的,日本必須要為發動戰爭的行為付出代價”。
德皮洛夫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講道,“日本人為了讓中國和德國開戰,竟然襲擊了德國遠東艦隊的軍艦”,正是基於這種情況,德國政府才“毅然出動海陸軍協助中**隊作戰”,為了“促使日本軍隊早日從朝鮮撤回本土,德**隊才在日本本土登陸”,“為了幫助中國和朝鮮人民早日脫離戰爭的苦難,無數德意志帝國的優秀軍人為這場正義而神聖的戰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正是他們無畏的犧牲,換來了亞洲和平的曙光,德意志軍人的鮮血拋灑過的土地,絕不能留給日本人!”
這一通“慷慨陳辭”後,不但為德國出兵日本找到了“光明正大”的理由,還堅決地否定了美國人的提議,同時,話裡還暗中提醒美國人,你們不是因為執行“保護在古巴的美國僑民”的“緬因”號戰列艦被“西班牙人野蠻炸燬”才發動的“解放古巴和菲律賓的戰爭”的麼?你們那邊的仗正打得熱火朝天,還好意思跑到這裡來指手劃腳說什麼“維持日本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
美國人就讓德國人這麼一通長篇大論給噎了回去,也是,美國人那邊的“美西戰爭”還沒結束呢,說是解放古巴,先打的卻是菲律賓,也屬實有些說不過去。
支援文學,支援
(二百一十六)這就是第一天?
法國外交部長戴奧菲爾。德爾卡塞也指出,“現在的日本政府屢次不宣而戰發動戰爭的行為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有必要設法制止以後的本政府再做出類似的行為,在東亞各國尤其是友好國家中國和朝鮮的安全沒有得到保證之前,法軍將不會考慮撤出日本。”
法國人的外交辭令水準果然也非同一般,話裡話外的,不但以中國和朝鮮的“安全維護者”自居,也輕鬆地為法軍佔領日本本土找到了合理的“依據”,而且還為日後的不撤兵埋了“伏筆”,手法可謂高明。
眼見各國都表了態,發了言,張蔭桓也代表中國政府的發表了宣告,即“日本對中國和朝鮮不宣而戰,欲滅亡我兩國,兩**民為生存計,遂並肩抵抗,犧牲甚重,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次和會,中國非為佔日本國土而來,乃為尋求正義與公理而來,為東亞及世界和平而來,中國不想對日本做出任何領土要求,而是希望日本回到正常的和平狀態中來,一個和平安定的日本,才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共同願望。^^^^”
張蔭桓的“講話”立刻博得了與會各國代表的一致稱讚,各國代表全都起立鼓掌,對中國表現出來的“大度”與“寬容”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國的國際形象一下子變得無比“高大”起來。**
“中國外交官的表現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東方大國在國際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