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2/4 頁)
怪不得自打塞琳娜“投懷送抱”後俄國人就再也沒有了動靜,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既然知道了這些,孫綱在給皇帝就自己的“私生活問題”打“預防針”的時候,就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他給皇帝的奏摺裡是這麼說的,“俄人陰遣一貴女夜來,就臣枕蓆,臣知其必有所圖,乃隱忍不發,順之而以言語挑之,冀得一線訊息,果探得日相在彼,陰欲結俄以圖我國與朝鮮,女天明去,臣於中堂等候俄人重開談判,不果,遂知彼女所言不虛,以至盟約未成,後與中堂離俄赴德。異日俄人慾以此事羞臣,伏唯皇上體恤,恕臣無狀。”
免費小說閱讀網
(一百三十)陣形之議
輕輕鬆鬆幾句話,就把這事“揭”過去了。
果然,光緒皇帝給他的批覆一點也沒有責怪的意思,先是誇獎了他一番,說他“思慮縝密,能以小見大,公忠體國”,接著就狠狠地幽了他一默,大概是皇帝整天乏味的摺子看得太多了,冷不丁看到這麼“有內容”的奏摺,當然要好好“批示”一番,“調劑調劑”了。
光緒皇帝是這麼批的,“共效于飛之時,猶不忘國事,誠難得也。朕能想見,斯時斯地,是何等情狀。卿不必惶恐,朕若當此時,未必能如卿自持也。”
孫綱看完後差點沒笑出聲來,到底都是年輕人,皇帝也是憋壞了,一提到這方面的話題,詞兒總是特別的豐富。
如果不出他所料,這個事以後將不會成為什麼麻煩了。
這天,“龍揚”號戰列艦同北洋艦隊其他諸艦一起,回到了旅順駐防。
據薩鎮冰和他講的,戰艦到達江蘇沿海時,當地人從來就沒見過這麼大的船,“萬人爭睹,商民皆拊手相慶,謂之為海上長城”,在送裴蔭森靈柩下船後,戰艦鳴放禮炮,水兵肅立致哀,裴蔭森的家人十分感動,當地人民知道裴蔭森為了建造鉅艦耗盡心血辭世的經過後,自發幫助裴蔭森的家人運送靈柩,並在當地為他立祠致祭,以為紀念,讓孫綱感慨了好久。
裴蔭森鞠躬盡瘁,一生為國的胸懷,可以說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裴蔭森還留有《裴光祿選集》。《船政奏議彙編》,《他山剩簡》,《書版雜著》等著作)。
但是,孫綱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海軍擁有“龍揚”號戰列艦地事,不可能保密太長時間。
列強用不了多長時間還是會知道,至於是什麼反應,就不好說了。
所以,抓緊時間,讓這艘戰列艦儘快形成真正的戰鬥力才是關鍵。
透過數次遠航。“龍揚”號的官兵已經熟悉了戰艦的操作,而且測試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資料,“龍揚”號以10節經濟航速航行時續航力可以達到4200海里,在威海期間,官兵們都以能上“龍揚”號為榮,這艘亞洲第一鉅艦當仁不讓的成了北洋艦隊新的旗艦,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一大堆,讓得到新式鉅艦的林泰曾很是頭痛。
因為,如何同其他艦艇配合作戰成了一個問題。
經過改裝後的“定遠”和“鎮遠”最快可以達到17節地航速,但不可能總保持這個速度。“開遠”最快可以達到近19節,編隊作戰航速問題倒還好辦些,關鍵是陣形不好解決,“定遠”和“鎮遠”是“艦首對敵”思想的產物。只有艦首向著敵艦才能發揮最強的火力(所以說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採用犄角雁行陣不能說是失誤),而“開遠”是在“火力均衡”的指導思想下設計的,“龍揚”則是注重一舷齊射火力發揮,這四艘戰列艦在戰鬥中採用什麼樣的陣式可是很不好解決的。
孫綱一聽頭也有些大,他對艦隊作戰陣形的瞭解也不多。在和眾位艦長及外**官團好一通參詳後,北洋艦隊總教習智利海軍上校馬丁提出來一個大膽的設想,就是以“定遠”“鎮遠”“開遠”三艦編隊成三角陣“三人組”,以艦首對敵,“龍揚”自己一隊,和“三人組”成犄角陣列,戰時“龍揚”可以發揮自己高速度的優勢,插入敵陣,和“三人組”對敵形成圍殲之勢。只是這樣一來,“龍揚”號作為旗艦就不太合適了,因為旗艦要兼顧指揮,自己去衝鋒陷陣,其他地艦艇誰來管?
馬丁上校說,一個艦隊的旗艦主要的任務是指揮。並不是衝鋒陷陣。旗艦自己親自“操刀”上陣,危險性是很大的。因為一支艦隊地旗艦本身就是對方主要打擊的物件,如果在海戰中突出陣前,會遭到對方的集中火力射擊,象在大東溝海戰中,“定遠”衝鋒在前,雖然開炮給日本艦隊以很大打擊,但卻很快遭到對方強有力的反擊,結果被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