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部分(第3/4 頁)
慌luàn之中,剛才這個咄咄bī人的大臣,眼見著,皇帝就要順著這個話頭將這件事拍板了,只能不住的拿眼神四處的求助,這事要成了,那可是對南方極為不利的。
“啟稟陛下,臣有話說。”前排一個大臣站了出來,說道。
“哦,呵呵,韓閣老,有何話只管講來。”楊改革看了一下,是內閣大學士之一。
“回稟陛下,臣以為,施首輔將以‘民以食為天’作為本朝的國策,將解決天下百姓吃飯問題作為首要,這並無不妥,但是,臣以為,江南本是稅賦重地,能開的山河已經開發殆盡,再以種番薯作為官員考核的依據,這確實是對江南一些地方的官員不公,如果強行推行此策,未免會對我朝的稅賦重地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我朝的稅賦,臣以為,這食,不應該僅僅就是指番薯一種,臣以為,在江南魚米之鄉,稅賦重地,一些不適宜改種番薯的州縣,倒是可以以稻米來折番薯,比如,考核時,一石稻米可以抵五石番薯,五石番薯折一石稻米,如此,就不會再對江南稅賦重地造成更多的影響,也不影響此番國策,乃是皆大歡喜。”韓閣老也是說得有理有據,將帝黨和南方這兩方的主張都照顧了一下。
這個話一出,倒是立刻得到在場的大多數大臣的贊成,明朝向來有折sè的傳統,不光是番薯能折sè稻米,麥子,粟米這些都能改折稻米,有些地方實甚至還能以特產,比如水銀,木材這些東西折sè成稻米,只是這折sè的程度不一樣,比如一石麥子折成稻米大概在1:0。8左右,所以,這個話一出,當即得到在場的大臣們的贊同,這可是五比一啊!韓閣老貌似公允,可也確實是敢開口,一下子就把番薯和稻米的檔次拉開了。
“啟稟陛下,臣以為,此策較為公允,既增產了糧食,也避免了對江南稅賦重地的不公,此策大善。”立刻有官員出來打圓場,明顯的,今日早朝上,帝黨的人和南方的人不兌付,快撕破臉皮了。
“啟稟陛下,臣以為,韓閣老不愧是有公允之稱之人,如果陛下能以此策施行天下,必定得天下百姓擁護,解決了天下百姓吃飯的問題,我朝必定天長地久。”也有不少官員也跟進,今日早朝上的火yào味確實有點濃,南方的某些人對帝黨確實有些咄咄bī人,兩方的關係還是不要太緊張的好,不然,大家都沒好日子過。
……
朝堂上,似乎是一片大好的局面,不過,剛剛那個咄咄bī人的大臣並不甘心,雖然韓閣老這個提議比較公允,但是,他還是不甘心,氣呼呼的要出來再說什麼。旁邊一個大臣看在眼裡,皇帝明顯是鐵了心要做這件事,發動兩個帝黨內閣去鼓譟這件事,如果在這件事上和皇帝頂牛,怕是不行,再說,這個國策,如果按照韓閣老說的做,也並不和南方的利益有太大的衝突,南方很多州縣,根本就不用種番薯,該幹嘛的幹嘛,這個國策,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對北方,特別是受災地方有用的一個東西,見自己身邊的同僚氣鼓鼓的準備出班再說什麼,拉了拉他,道:“……五折一了,這已經夠多的了……”五石番薯折算一石稻米,這個比例,已經很誇張了,要知道,麥可要抵八成稻米呢,連粟米,也可以抵六成呢,番薯直接就到了五比一了,只能抵兩成。
那名咄咄bī人的大臣甩了幾次衣袖,都沒有甩開拉扯他的那個大臣,本想說什麼,最終還是沒說出來。
楊改革見基本已經沒什麼問題了,也鬆了口氣,這個事,完全是徐光啟的一本奏疏而起,自己完全是感動了給臨時加進來的,雖然道理說得對,奏疏寫得好,寫得感人,但是,實際涉及各方利益的時候,仍然會遭受巨大的反對,如果不是自己強壓,動用很多力量將這件事“擺平”,光靠這徐光啟一個人力陳,靠這這一封感人的奏疏,這種番薯,絕對不可能得到朝廷大力的推廣,不可能將種番薯提升到國策的高度,這明朝,必然會按照歷史,繼續向深淵滑下去,即便有番薯這個金手指,也照樣救不了明朝。
“既然諸位都沒有說得了,那這件事就這樣的定了,以‘民以食為天’為我朝的基本國策,將種番薯列為首要任務,在未來五年裡,在全國大力推廣種植番薯,將官員的年考和番薯的種植掛鉤,推廣不力的,可評為劣,因為推廣不力而導致災民食不果腹,聚集造反的,嚴懲不怠,種子和技術的事,皆由司農司負責,此事,由施首輔負總責,由內閣協助完成,從內閣往下,各部各衙mén層層督促,直到州縣,務必認真完成任務,不可懈怠。”見再沒人出來說反對的話,楊改革順理成章的就把這事定了下來。
“陛下聖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