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且在王書輝看來,即使後來滿清入關之後進行了可謂慘絕人寰的大肆屠殺,但只要滿清上層還繼續使用文人階層,繼續尊崇程朱理學那一套,那麼指望這幫腦袋裡裝滿了米田共的封建文人能夠接受王書輝的改革理論,就沒有一丁點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王書輝最大的問題不是別的,就是沒有幹部。沒有能夠理解王書輝,贊同王書輝理論的改革同志。王書輝經過仔細的思考之後,決定在明末開展教育工作,重新幹起自己的老本行來。
他的要求也真正的不怎麼高,只要能夠培養出一萬人左右的小學生,這一萬人中再培養出幾千個初中水平的學生也就行了。
憑藉著幾千個初中生,王書輝就有信心透過完善的教育,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思想理論。讓他們成為他在明末進行改革的中堅力量。憑藉這些人的幫助,他甚至能在明末能建立起一個體系完整,在現代啥也不是,但在古代算是規模巨大的,清末漢陽鐵廠規模的鋼鐵聯合企業。
王書輝不僅準備建立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更準備在以後他建立的部隊裡,工廠裡,農莊裡進行文化普及教育。
想要建立一個先進的,文明的,改革性質的團體,這個團體就必須是高度知識化的。這個高度知識化,不單是指知識水平的高低,更是指知識普及的廣度。
當然,如果王書輝的計劃能夠成功,真的能培養出上萬小學生,幾千個初中生的話。單純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他的團體的知識水平就不僅僅是比明末文人高,更比現在歐洲的大部分科學家們的水平還要高。
王書輝雖然有這樣的想法和計劃,但是沒有人是不行的。還好,王書輝第一批招納的流民中有三十多個小孩子。王書輝決定先從這些小孩子下手,開展實驗性質的教學工作。
這三十幾個小孩子,最大的今年已經十七歲了,最小的十三歲。其實都已經過了進行啟蒙教育的階段。從年齡上看,這麼大的小孩在現代社會至少也應該是初中生了。
這些小孩都是在萬曆四十四年左右,那場橫貫山西陝西的旱災中,全家變成流民的。從萬曆四十四年到現在,五年的流民生涯,是一種殘酷的洗禮過程。這些小孩子絕對不是那些普通的,在家人的呵護和關懷下長大的正常小孩。他們五年的流民生涯,已經洗去了他們這些貧苦家庭出身,本身就不多的也不怎麼快樂的童年記憶。可以說,他們是被殘酷的現實提前催熟了的孩子。
王書輝這幾天,沒有做什麼別的事情。他帶領著所有的工匠和三隊二等家丁,先把枝江王別園第三進院子重新修繕了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這些工匠和家丁已經會熟練的使用王書輝從現代帶來的那些施工工具,並且可以非常靈活和多變的使用水泥作為建築粘合劑了。在王書輝的帶領下,王府別園第三進的院子,被修繕一新。
王府別園的結構,除了在一些裝飾性的細節上比較精緻之外,其實就是後世常見的四合院建築。第三進院子的正房被王書輝作為教室。
安裝在教室裡的玻璃黑板,給負責施工的工匠和家丁們帶來了不少震撼。不過等到見多了各種新奇的東西之後,像給正房安裝大塊玻璃做的窗戶這樣的事情,就不太能讓他們驚奇了。
倒是幾個工匠比較敏感。像負責木工作業的那個唯一的一等老工匠,就在私下裡找過王書輝,對他大手大腳的使用各種型號的釘子表示不滿。只有這個時候,王書輝才反應過來,在鋼鐵工業近代化之前,為什麼古人的傢俱都是那種笨重結實,可以傳承好幾代人的樣子了。工業化的重要性就是在這種細節中被表現出來的。
第三進院子經過修整後,很有點後世的希望工程的小學的樣子。在一大片飛簷斗拱的古代建築群落中,這個面積也不算小,但是在整個王府別園中很小的院子,正房作為教室,裡面安裝了全套的電教裝置。為了這個,王書輝在現代社會了呆了兩三天,又自己拿著各種說明書研究了整整一天。除了桌子和板凳是明代的工匠們做的之外,正房看起來就像一個現代社會普通小學中的一間教室。
兩側的廂房,一側作為孩子們的宿舍,一側作為孩子們的食堂,洗澡間,衛生間,和實驗室。廁所倒是簡單,挖一個大坑,在上面蓋好房子,地面用水泥預製板鋪出二十個坑位就行了。倒是衛生間和洗澡間不太好弄。最後沒有辦法,取水直接就用地下水,安上幾個洋井(活塞式抽水機)。洗澡間沒有辦法,只能採用像日本人的那種家庭浴室一樣,用水泥抹出一個大池子來,池子地下直接燒火加熱池子裡的水,說白了,就是個超級大的水泥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