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狗,可以嘲笑中國人不遵守秩序的事實。畢竟他們有進口的高階轎車接送,不用坐公交車,他們可以吃著鮮血淋漓的野蠻人外國爸爸送的瘋牛肉,不用像老百姓那樣精打細算不是。
王書輝在明末有著培養新中國人的野望。與此同時,在穿越門的幫助下,在現代海量物資的供應下,王書輝的手下不存在生存物資不足的問題。在主客觀條件全部滿足的情況下,王書輝的員工們表現出優秀的,具有工業化機械特徵的秩序性來。
穿青色衣服的,是教導營、一等家丁和一級匠師的隊伍。穿灰色衣服的,是二等家丁和二級匠師和農工營的隊伍。穿淺紅色衣服的,是女工營的隊伍。
在王書輝到達餐廳之前,他們已經排隊洗過手,領取了各自的餐具。並且按照秩序,領好了自己的飯菜坐在各自制定的位置上等候了。等到王書輝到達食堂之後,他會和幾個輪值人員一起領飯,之後把飯放到教導營的餐桌上。
在這之後,王書輝在食堂特設的講臺上站好,各隊的教導員各自起立,領著所有人開始唱《團結就是力量》。
對於集體唱歌這件事情,王書輝原來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參加過軍事訓練的王書輝一直覺得,集體唱歌是個很好的,培養集體意識的辦法。不過這項活動在最開始推行的時候就比較磕磕絆絆,非常的不順利。過了幾天之後王書輝才想到,國人對於唱歌這件事情,是在清代開始之後才開始的。
滿清統治中國之後,因為野蠻人的骨血沒有褪盡,對於戲劇這種文藝形式有著病態的著迷。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的八旗旗人,進京之後沒多久就開始迷戀戲曲,很多人都是能跟著唱上幾句的。
古代社會的風尚形成是從上到下的過程,滿清統治者能唱幾句,這就影響了整個中國人的習慣,雖然清代國人仍舊把曲藝行業視為賤業,但是能唱上幾句變成了一件比較風雅的事情。
王書輝忘記了自己所處的歷史環境的不是清末而是明末。這個時代,整個中國社會都認為,除了一些稀少的狂生野逸之人,唱歌這種事情,是隻有戲子伶人才會去做的低賤的事情。理解了這個事情之後,王書輝反倒覺得集體唱歌的事情更是一種必要的事情了。他幾次召開教導員會議,細緻的向大家講解了團體的意義和團結的意義,把唱不唱歌和每個人的自身利益結合了起來。
他對他們說,大家能夠享受現在的待遇,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家和他在一起,是一個團體。大家的日子過得好,就能更好的工作。他們更好的工作,就是在很好的服務自己。在這個團體中,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大家緊密的團結起來,團體才能更強大。而唱不唱歌,則是大家是不是忠於這個團體的具體表現。
可能是教導員的理解錯誤,也可能是教導員們根據大家的實際理解能力進行了講解。王書輝的這番話到了下面,就變成了,“師尊給了大家這樣的好日子,從死人坑裡把大家拉了出來。現在人人吃得飽住的好,過上了比大戶人家還好的日子。這些都是王師尊的恩賜,大家的命都是王師尊給的。現在也不是讓大家上刀山下火海,不過是唱個歌而已。誰不唱就是對王師尊不忠心,誰唱的不好就是沒了良心。”
在為王書輝效忠這個大殺器下,集體唱歌的工作比較好的推廣了下去,大家現在唱起歌來一個比一個賣力氣,唯恐唱的聲小了,表現不出自己對王老爺的忠心來。
。。。
第33章 理念1
學習和研究社會學出身的王書輝,在穿越之後的工作中常常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全文字閱讀】樂文|想要在封建中國進行社會改革,那麼用哪種理念來作為支撐,指導自己今後在明末開展的社會改造運動,是個很重要,很核心的問題。
已經腐朽僵硬的儒家學說,是王書輝首先摒棄的。
王書輝不是一個反儒主義者。在某種程度上,他是認同孔子學說的。甚至可以說,他是個反對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夫子的經典語錄和思想,進行考據和引申的原教旨主義者。
他首先不同意儒教非教論的觀點。
在他看來,儒家思想和秉持儒家思想的儒生們,與道家思想和秉持道家思想的道士們一樣。他們透過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與從上古時代開始流傳的中國傳統思想和習俗結合了起來,創造了思想淵源相同,但是具體的禮儀要求和行為規範不同的宗教體系。
不過在歷史上,儒家思想變成了整個中國的法理思想,儒家宗教體系變成了整個中國政治體系罷了。
他認為,儒教非教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