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2/4 頁)
道了,王書輝下面的答話,不會是虛與委蛇的假話。
想了一會兒之後,王書輝才開口說話了。他對顧君恩三人說道,“以三位先生的眼光,如今這天下的形勢如何了。”
王書輝的問話,回答起來非常的有難度。這是對三人國家級視野的一種考驗。從傳統的角度說,任何一個讀書人都不會隨便的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都有讀書人的自尊和自傲。他們都覺得,即使不能像諸葛孔明一樣說出《隆中對》來,但是,也要把自己的最高水平表現出來。
無論王書輝是不是個造反者,無論自己是不是要接受王書輝的招攬,自己都必須把自己的水平表現出來。這是三人的共識。
思維敏捷,一直關心國家大事的顧君恩第一個回答了王書輝的話,他說道到:“大明太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上承唐宋之法禮,下救秦漢之遺民。得國之正,曠古絕今。朱氏享國兩百餘年,雖祖宗之德有所稍減,但是天下萬民仍要尊其正統的。”
顧君恩講的是朱明王朝統治中國的正統性。對於洪武皇帝朱元璋得國的正統性問題,後世的很多史學研究者也是認同的。對於這一點,王書輝也覺得有道理。所以他點了點頭。
對於社會關係問題考慮的最多的牛金星第二個說道:“大明以士大夫治天下,與士大夫共天下。上有內閣總領國政,下有士紳主持鄉間。無論在朝在野,士大夫與大明都共生共存,血脈一體。士大夫與朱明雖多有齷齪,但皇權政權有爭有和。兩百年太平歲月,恐怕天下萬民不易鼓動。”
牛金星講的是明王朝的統治階層的組成。大明朝計程車大夫和皇帝,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而在於他們這些讀書人看來,想要造反,沒有士大夫階層的支援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他對王書輝論述士大夫對明王朝的忠誠,就是想要告訴王書輝,光是有武裝力量,想要動搖朱明王朝的統治是很不容易的。
王書輝雖然根本就沒準備去爭取士大夫階層的支援。但是,他也知道,從封建王朝更新換代的角度考慮,士大夫階層的投靠是很重要的。漢朝建立有戰國貴族的支援;魏晉建立有門閥集團的支援;隋唐建立有世家大族的支援;宋明維持穩定,有科舉制下的讀書人的支援。這些都是封建王朝能夠成功建立和維持的重要因素。
雖然王書輝想要建立的國家,是完全不同於封建王朝的近現代國家。但是,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他不能說牛金星的話是錯的。所以,他聽了牛金星的話,也是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年輕時代的宋獻策,還不是後來的那個喜歡裝神弄鬼,好逞圖讖之術的老頭子。因為在三個人中的腦子最慢,所以他最後一個回答王書輝的話。但是他說的話卻有些驚世駭俗的味道。
他說道:“以在下之見,如今恐怕是快到了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時候了!”
聽了宋獻策這語氣堅定,效果卻恍若驚雷的話,顧君恩和牛金星都心中大驚。
他們兩人心裡都不約而同的叫到,“這個小矮子害死我也!這等大逆不道等若叛逆的話,可不是你這個讀書人該說,我們這些讀書人該聽的。這個死矬子是要害死我們麼!”
。。。
第128章 “怎麼做”和“為什麼”1
王書輝是個唯物主義者。【】。しw0。他的歷史觀,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他認同著名理論研究者馬前卒的一個論斷。按照馬前卒同志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歷史唯物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歷史觀,原因就在於,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是歷史發展的客觀過程。也就是說,它研究的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是怎麼從一件事情發展到另一個事情的過程。簡單的說,唯物史觀研究的是“怎麼做(到的)”的問題的。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作為具有科學唯物史觀的人,王書輝認為,歷史的發展沒有任何的主觀性。它是一個純粹的,客觀的過程。
“古代農業社會里的一個唯物主義者”。這是一句再簡單不過,再沒有什麼花哨修飾的陳述句了。如果是因為偶然的因素,在古代社會里原產了一個唯物主義者,這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就像本書前面的章節提到過的一樣,一個透過時空門穿越到古代農業社會的,掌握著巨大力量的,信奉唯物主義的工業黨徒,他對於古代農業社會的影響力,那絕對就是把一頭霸王龍扔到人群裡,把一頭髮狂的餓狼扔進羊圈裡,把一個大色狼扔到日本女澡堂子裡一樣的效果了。
就在王書輝在自己的會客室裡,和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三人,討論天下大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